邓小平对她说:如果你的医院缺人手,我看我可以去给你做会计。这位淡泊到连邓小平都崇敬的老中医,名字叫做罗有明,如果你仔细看完她走过的104年,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圆满,究竟是什么。
在一个大家都谈经济的年代
到处都是创业教父
谈淡泊是有点异类
可是
当蛋蛋姐看到这个女老中医
人生故事的时候
还是被她的人生震撼了
作为一个骨伤科医生
徐悲鸿曾指着自家墙上的
数十幅骏马图对她说:
我家的这些马
你可以随便牵几匹回家
她笑笑不要
齐白石、李苦禅曾给她送画
她推辞不收
日本人曾给她20万美金
和一部高级轿车
要求是仅仅在会场露个面
她说:医院还有很多人等我看病
然后拒绝出席会议
最后
邓小平对她说:
如果你的医院缺人手
我看我可以去给你做会计
这位淡泊到
连邓小平都崇敬的老中医
名字叫做罗有明
如果你仔细看完她走过的104年
你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圆满
究竟是什么
清光绪30年(1904年)
罗有明出生在河南省夏邑县
罗楼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中
父亲最开始给她取得名字叫做罗颖
然而
这个名字很快就被爷爷给废掉了
理由很简单
家里没有男丁
再罩上这么一个“影”子
(颖影同音)
家里香火非得断了
就这样
罗有明从此成了一个
没有名字的女孩
大家都把她叫做大妮
尽管爷爷不喜欢这个女娃
可奶奶却对灵慧的大妮疼爱有加
还偷偷把家传的正骨术教给她
她学的很认真
就当别的孩子贪玩的时候
她却跟随着奶奶
一丝不苟的体会正骨的诀窍
最开始时她才5岁
要开始练习摸死人的骨头
从头到脚
几百块骨头要挨个过
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说
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却不知她用什么方法
坚持下去
经过10余年的学习
等她15岁那年
就可以独立应诊了
哪家有掉胳膊断腿的
请这个还没长大的小姑娘去
保准手到病除
1922年18岁的她
如同几乎所有中国女人命运一样
一身嫁妆嫁人了
丈夫叫王治中
家境还算殷实
本来一个新婚的女人
可以在丈夫家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
生活无情的打击
却开始向她袭来
她的命运也因为丈夫
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大转折
那一年
河南发大水
农田里的作物全被淹死
庄稼颗粒无收
一家人陷入饥饿当中
很多人饿的眼窝凹陷
身体浮肿
躺在床上唯剩喘息之力
要想活下去
出去讨饭是唯一的路
可家中还有年迈的奶奶
以及身体不方便的公公
必须留下一个人来照顾他们
罗有明选择留下来
听天由命
作为丈夫的王治中
就这样出走了
他跟随大批流浪人员讨饭糊口
成为全家
唯一一个有希望活下去的人
然而这一走
就杳无音信
一个月
两个月
冬天到了
罗有明依靠采摘树上的干叶子
和切碎的树皮
居然带着公公、奶奶
顽强活了下来
春天种上新的粮食
她开始期盼着丈夫回家团聚
可一年过去了
她丝毫打听不到丈夫的消息
日夜企盼终是梦
她不得不逼迫自己
接受这个现实
或许。。。丈夫已经饿死在
某处不知名的地方了吧
剩下的路,以后只能自己走了
。。。
可不管怎样
就算自己一个人
也要带着公公、奶奶活下去
这是生而为人的责任
就这样
她侍奉公公、奶奶
操持家务
为了赚钱养家还得去给人洗衣服
种种辛苦一肩承担
如果有骨伤的来找她
她也尽心医治
可是
雪上加霜的打击再度袭来
公公、奶奶以为自己儿子已死
又没有孙子孙女继承香火
生无可恋
于是偷偷染上抽大烟的恶习
在以后的岁月里还偷偷将家里
所有的东西卖了个精光
做媳妇的
看着二老这样不珍惜生活
彻底伤痛了心
除了以泪洗面
她看不到任何的光明了
于是年青的她一时想不开
想选择轻生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
似乎上天故意不想让她死掉
就在她跳河时有人救上了她
既然死不成
只能咬着牙坚强熬下去
于是
这一熬就是24年
她的青丝已经半白
皱纹也悄然袭上脸庞
腰也被沉重呆钝的生活
慢慢压弯下去
命运
注定要让人生而受苦
然而
就当她心如止水
想慢慢老去终了时
一个陌生人却寻到了她的柴门
别人告诉她
自己的丈夫王治中还活着!
不但活着
而且参加了红军
现在是毛主席警卫部队的排长
就在延安呢!
罗有明听到这里的时候
内心究竟怎样迟疑
或者兴奋
语言文字已经无法形容
生死的边界彻底模糊
几十年与一秒钟亦无从分辨
总之
那一刻泪水肆虐
她再也抑制不住
去了西柏坡
他见到了丈夫
此时出现在她眼前的丈夫
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排长
不但经历了长征
而且和毛主席、朱总司令
一起翻雪山过草地
是红军中
资格最老的红一方面军
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她无法相信24年的等待
居然换回了这么大一个好消息
她扑在他怀中
嚎啕大哭
庆幸自己还活着
还能再见到自己的爱人
然而
命运的磨难
并没有因为欢聚而停止
在战争年代
欢聚离别
谁能说得准呢
或许经过20年的遥望
在终于欢聚一瞬之后
又是生离死别
1948年
在即将解放北京城的前夕
王治中在战斗中被一颗子弹
击中头部
重度昏迷
刚刚品尝了团聚甜味的罗有明
又陷入巨大的恐惧当中
她再也不想失去王治中了
盼了24年
怎么刚到手还没热乎就没了呢
于是
她跟随战地医院
日夜守护在他身边
每天24小时
每一分、每一秒都紧密陪伴
每一个刹那
她都在期盼神灵保佑
保佑丈夫能度过劫难
终于
王治中醒过来了
如果一个人不经历生离死别
这个关口
他或许永远不知道
生命中最重要的
究竟是什么
革命胜利后
罗有明因为会正骨
就成了战地医院的编外人员
每天从战场上抬下大量伤员
她用奶奶教她的正骨术
认真施救
每天都有一二百号人
她的正骨技术在实践中
日益突飞猛进
在部队中治病的名气越来越大
以致毛主席、朱德
周恩来邓颖超都去她那里治病
有意思的是
就连罗有明这个名字
都是周恩来总理给她取得
当时她给邓颖超治疗腰痛
治完后周恩来问她叫什么名字
她大半辈子都没有名字
早年间那个罗颖根本没用过
谁知道自己叫什么呢?
别人都叫她“老王家的”
周恩来总理听说后
风趣的说
新时代了
女性也要有自己的名字
你在部队里很有名
北京城里也都知道你了
你以后就叫罗有名吧
为了避嫌
她将名改为明
这就是罗有明的来历
建国后
她的正骨工作也越来越有名
很多北京城的市民排队医治
她很多时候
一掌击一脚踢
很多棘手的问题瞬间解决
曾有一个胳膊脱臼的人回忆
当时自己胳膊疼的动不了
到了罗有明老太太那里
还没来得及说第一句话
胳膊就已经被按回原位
对于一个百岁老人来说
漫长的生命总有太多精彩
时间到了1968年
那时文革正热
一天,有人把罗有明请去
辗转来到一个小院
进了屋
里间一张床
床上躺着的是康克清
——朱德的夫人
床边站着朱德的女儿朱敏
母女两人眼圈通红
似乎哭过的样子
见到罗有明来了后
康克清挣扎着想坐起迎接
可腰部却疼的厉害
双腿也红肿的吓人
努力了几番却起不来
罗有明赶紧上前
扶住康克清
一问
才知道朱德一家
遭受了红卫兵冲击
被折磨的的爬不起床
“乱了,全乱了。。。”
罗有明一边给康克清治疗腰部
一边发泄着自己的不满
“有人不光想陷害朱老总
还想陷害周总理呢,
多亏主席给总理辟了谣,唉!”
康克清满面愁容的说
“他们都是国家的功臣
文革小组咋能瞎整呢
不行,我要去见毛主席!
要是毛主席知道这些事
是不会让他们这样干的”
罗有明义愤填膺
当家人知道罗有明
想去见毛主席的时候
都纷纷阻拦
怕见不着毛主席
反惹一身大祸
可罗有明态度坚决
“国家闹成这个样子,
我得向他老人家汇报
让他管一管!”
就这样
罗有明迈着小脚
坐上公交汽车
来到了毛主席住处西山
第一道岗拦住了她
她拿出丈夫王治中的证件
以及一大把功勋章
跟卫兵说:
“给毛主席说
我是老王家的
我有事跟主席汇报!”
警卫看到证件
知道她曾多次给主席看过病
急忙打电话
不一会儿
警卫说“主席请你进去”
进到主席房间
她看到主席坐在沙发上
手边放着一本厚书
面色苍白
比之前见面时更苍老了
主席指着沙发
让她坐下
问她有什么事
罗有明单刀直入
将见到的一切
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主席这时眼睛已经有点失神
望着墙上的一幅画
若有所思的说:这些细节
他们都没给我汇报过
你告诉我
我知道了,会管的
不久后
毛主席提出了
“给以出路”的政策
一批又一批的老干部被解放出来
这里面就有
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
彭真、陈毅、彭德怀、贺龙
李先念等一共88人
而在此之前
这些老干部都被康生列为
“叛徒”“特务”
“里通外国分子”“反党分子”
江青已经开始对他们
及其家人下毒手
如果没有罗有明
这位骨科大夫的直言
后果是什么
恐怕无人预料得到
▲江青
在当时中国政坛风云诡谲的年代
这位骨伤科中医甘冒风险
营救众多中央级老干部
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
绝对罕见
蛋蛋姐看到这里的时候
直接被惊呆了
1974年春
周恩来总理批示
要举办罗有明正骨培训班
让她的经验能传承下去
当时见她上下班困难
还特批了一辆轿车给她
她坚决不要
最后将车放到了卫生部
1983年
国家主席李先念在出国访问前
腰部扭伤
请了许多专家医治无效
卧床走不了路
最后
邓小平亲自接罗有明前去
从诊断到治疗
仅仅用了2分钟
罗有明让他自己站起来
李先念一开始还不敢
身边人想去扶他
罗有明都拦住
说
不要扶,让他自己起
李先念一动身子
果然一点事都没有了
跟受伤之前一样
还说
“周总理叫你罗有明
你真的名不虚传啊
一下子就治好了!”
接着又问她
你的医院在哪里?
罗有明汇报说
医院不是她自己的,是国家的
在双桥
李先念一听
觉得地处偏僻
想让卫生部给她重新批块地方
离城区近点
罗有明说
远近没关系
就是医院太小
才三间房子
病号住不下
都住在附近村民家里了
李先念一听
给她批了30万
建了一个罗有明正骨医院
罗有明说
盖个大医院
我没有管理人才啊
邓小平在场风趣的说:
如果建好医院缺会计
我看我可以去!
一群人大笑在一起
左一邓小平
左二李先念
1984年
上海轿车厂送她一部高级轿车
她拒绝了
1985年
国家卫生部送她一辆尼桑轿车
她这次没有推辞
但她没要轿车
而是要了一辆救护车
方便接送骨伤病号
日本有位国宝级骨科专家井上修
但他内心最崇拜的
还是罗有明奶奶
80年代末
曾想出价20万美元让她做顾问
并送一辆高级轿车
要求仅仅是一个顾问
但她还是拒绝了
她说:每天有几百号病人等着她
她实在离不开身
1998年
94岁的罗有明老人
将家里祖传300余年的
续断接骨金圣丹献出
交由社会研发
成为奥运会众多运动员首疗伤选药
08年
罗老太太睡梦中辞世
无疾而终
享年104岁
90年行医生涯
她一辈子救治过上百万人
别的不说
光手把手培训过的弟子
就有4000余人
有人说
罗有明老人这一辈子
创造了医疗界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如果按照贡献决定价值
她这一辈子身价何止一两个亿
但是老人家住在12平米的小屋里
从没有因为自己丈夫是老红军
或者自己是骨伤科泰斗级人物
而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
一辈子平平淡淡
真正达到了无欲则刚的境界
或许也正是如此
她才敢于在万马齐喑的年代
直面毛主席
痛陈国事的吧
“一个人活在世上
没有一点风险
不遭遇一点困难
是不可能的
但没有过不去的事
遇着难处的时候
想着往前走,就好了”
每当看到罗奶奶这一句话
看到她一脸慈祥的笑容
想到她的波澜一生
内心思虑可以立马平静下来
或许
这就是岁月沉积的智慧吧。■
【延伸阅读】
怀念“北京双桥老太太”罗有明
来源:北京中海中医医院
讲述人:罗有明第七代传人,北京中海中医医院骨伤科专家、主任医师罗素霞
罗有明,这个名字许多人感到陌生,但提起“双桥老太太”,老北京却几乎是家喻户晓,她不仅是我国骨伤界的泰斗,也是一位北京老百姓交口称赞的传奇大夫。
罗有明,原名“王罗氏”,河南商丘夏邑人,解放北平时随丈夫所在部队进京,驻扎于双桥,保卫电台。罗家家传正骨医术,至罗有明已是第五代。于是随夫出嫁的罗有明便在部队驻地双桥开始给人治疗骨伤疾病,这一干就是60年,半个多世纪中,她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一副热心肠,医人无数,誉满京城。
罗有明丈夫在井冈山时期就一直追随老一代革命家,历经长征,直至解放进京,所以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对罗老也是熟悉的,骨伤方面的疾病都请她治疗。周恩来总理在解放后对她说:现在是新中国了,你不能还叫“王罗氏”,要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你在北京不是很有名了吗?就叫“罗有名”吧!老人家从此有了自己的名字,不过老人家还是谦虚地把“名”改成了“明”,就叫“罗有明”,但北京的老百姓还是亲切地称呼她“双桥老太太”。
由于罗氏正骨的巧妙神奇与良好疗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罗氏正骨传下去。为此卫生部举办了“罗氏正骨”培训班,集训了二十三期学员;罗老退休后,李先念主席指示建立“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让罗老继续发挥余力,治疗患者,培养骨伤科医生,传承中医正骨技术;2008年,“罗氏正骨”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忆中,罗老看病特别认真,也很快,一上午我们要接诊大约四十几位患者。其他医生可以利用出去喝水、上卫生间的时候休息一下,罗老基本上一干就是半天,不出去。
罗老无论对骨折、脱臼还是细微的骨错缝、筋出槽都触摸得极其准确,直取病症,治疗也是轻巧复位。我们从教科书上学习了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方法,但罗老的手法常常与之不同。她不懂生物力学,却能最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复位,简单、快速、轻巧、准确。真正体现了骨伤科的要诀:稳、准、快。
罗老带学生的方法很传统,就是让你实践。有时患者不愿意,非要罗老看,罗老会很严厉地说:你不让他们学,我死了谁看啊?看那么大年岁的罗老生气了,患者都会笑着说:好好好,奶奶,我让他们看。但当学生解决不好时,就再请罗老看,罗老会非常慈祥地说:坐下吧,我看看。接下来罗老的诊疗便成了学生们学习处理难题的观摩课。她总是一番摸索很快发现问题所在,然后果断施以手法,干净利索处理问题。这是在大医院很难有如此高密度的临床实践学习。
由此,罗老培养了一大批强干的骨伤科大夫,很多人现在都是各大医院骨伤科的中坚力量。那时候,学生们都管罗老叫“奶奶”,那么多孙辈围着奶奶,场面非常的温馨,能和一位睿智的老人这样相处,大家都特别开心。
当年,罗老的饮食特别简单,几乎天天都是小米粥、棒渣粥、馒头;蒸红薯、山药、南瓜、芋头等,偶尔也吃点肉,喝一丁点酒。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年初三老人会回到双桥的家里。那一天,已经离开医院的学生们会去给老师拜年,其他的日子,罗老几乎不离开医院的小院,日复一日地看病。有时下班了还会来病人,罗老就坐在院子里治疗病人。有人会问老人家为什么不回家,老人说:大夫是看病的,老惦记着和家里人在一起,怎么服务患者啊?“服务患者”是老人家作为医生最浓的心愿,她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高尚而质朴的心愿。
罗老于2008年10月11日上午10时4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好多人询问罗老长寿的秘诀,大家认为八点至关重要:一是非常有规律的生活,早睡早起;二是一直在工作,精神上不懈怠;三是饮食健康,很清淡;四是很卫生,天天洗澡;五是按摩身体,经络通畅;六是摸树站桩,接天地日月精华;七是心胸开阔,性格爽朗;八是宁静淡泊,一生奉献,治病救人,福报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