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社部消息,新版医保目录预计年底公布,多少企业、多少资金雀跃欲试,准备迎接2017医保目录调整扩容的“东风”?然而,你还不知道,与医保目录调整同步,残酷的医保支付价也将揭开“锅盖”,药品营销尤其是底价销售品种将迎来绝对的寒冬!
底价代理/销售药品的灾难
医保支付价将提速出台。
日前,健识君受邀参加过几次方案研讨会,各省药政和人社的领导也都有出席,讨论非常激烈。
用人社部领导的话讲,药品价格是个最麻烦的事情,无数富有聪明才智的卫生计生委、发改委、药监局、招标办的领导,都在药价问题上“栽了大跟头”。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人社部门是不会去碰药品价格这个“硬钉子”的,但这次,是不得不碰了。
为什么这么说?健识君揣测:医保基本实现全民覆盖,两保合一后,保障程度提高,医保目录扩容,医保报销比例还要逐年提高,但医保筹资每年增幅有限,各地医保基金的运行都非常紧张,若再不出台医保支付标准,无法拿出医保支付价来调控药价,只能拿虚高的招标价去按比例支付结算,医保实在hold不住了。
医改科普,欢迎来撩:
医保支付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社部制定的医保支付标准,相当于医保支付基准价,即医保基金对药品的支付基数。
二是指各地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参考国家医保支付基准价,对公立医院采购使用的医保药品的实际结算支付价格。
有机构测算,我国近55%的医药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因此,医保基金是拥有话语权的价格谈判者,合理的医保支付价,将引导药品价格趋于合理。
然而,从健识君参加的几次讨论来看,人社部一旦出台医保支付价,按照11月8日最新的两办医改文件,各地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将纷纷正式担负起药品限价阳光采购的重任,用医保支付价鼓励医院/医联体与药企谈判,将药品价格“一压到底”。药品销售的前景,放眼望去写满“悲观”。
多轮讨论结果相互印证,透露的核心信息是:未来,医保支付价的定价原则,是完全遵循“市场价格”!如何理解市场价格?就是针对具体医保药品过去三年销售的开票价格统计核算,再以量价统筹的中位数作为主要参考。这对于执行底价销售的药品,无异于暴风雪式的灾难!
底价(代理)销售,是近80%国内药企的药品营销方法,多年来,帮助不少企业成功避税。今后,底价开票的避税部分,医保支付不会再“背锅”啦!就以底价票据参考,来制定支付价给医院结算~那么,医院带量采购的谈判出价,只会比医保支付价更低!
很多企业恐怕是哭都找不到地儿了。但用专家的说法:这就是用市场的方式来寻找合理的价格。
循环降价,行业寒冬正式拉开序幕
当然,这是目前的讨论结果。在国家政策正式出台前,具体品种的医保支付价,也许还有微弱的博弈空间。但,从大势来看,用市场上公开的价格大数据为参数,制定出的医保支付价,肯定是残酷的。
地方的药品采购改革探索,实际上已经将上述趋势勾勒的日渐清晰。
福建医疗保障要素大整合后,祭出的一记重拳,就是要在新一轮的药品(耗材)采购中,使用颠覆性的新规则:
1、竞争性品种:医保办将确定医保支付结算价格。成交采购价低于支付结算价格的部分,归医院所得;高于结算价格的部分,由医院买单。
2、非竞争性的独家品种:医保办确定医保支付基准价格,超出基准价的部分,由患者自己承担。
(点??福建医疗保障要素大整合,药械采购将出颠覆性新规!|重磅,回顾医改“福建样本”全貌)
简单说,这个规则是医保给出了药价谈判的“天花板”,更多人理解为“最高限价”。因为对于每一种进入采购平台的药品,医药支付结算价格已经确定了,医院在医保控费的重压之下,只能跟药企疯狂砍价。
有人说,福建的药品采购新规,就是药品限价、医保支付价和“医院二次议价”的大整合!
不过,在福建省医保办描绘的药品(耗材)阳光采购平台上,医保支付价只是价格调节的杠杆,不是采购的最高限价,更非中标价,鼓励医疗机构或医疗联合体带量自主与药企谈价。因此,“二次议价”将不复存在。
明年3月1日后,福建省将正式启动“新的药械联合限价阳光采购”,可以预见,药价将大降。降多少?不知道,只能调整心态;看看福建现在的标,大概心里就有数了。
举个栗子
2015年,央视报道三明医改时,介绍医改三年多以来,三明市累计节约药费17.95亿元,以医院常用药奥美拉唑钠为例,由改革前的256元下降到6.9元,下降幅度高达37倍。
全国很多省市,都加入了“三明联盟采购协议”,如果各省相互对比参考,循环降价……制药企业的压力很大!行业寒冬将正式拉开序幕。
独家品种迎来利好
“医保支付价”对底价代理、仿制药、非独家品种是灾难,但对价格保护好的独家品种,是个好消息,因为通过市场询价,计算出来的医保支付基准价格,会高很多。
对于独家品种,医院的价格谈判有技巧,药企的应对,更须技巧性的接招。以福建药品采购新规为例,给独家品种制定的是医保支付基准价,超出部分由患者负担。以为患者减轻药费负担为理由,医院要砍掉企业对独家品种的部分利润,来贴补医院收入。但正因为上述理由,医院在购销独家品种上的收益多与少,也是个很微妙的问题,双方都会认真去谈。
总之,公立医院药品采购的新规则已经确立,药企的市场营销必须要变化。未来,药品,特别是处方药在公立医院的销售品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利润一定会收到冲击性的影响。
还指望用对付招标办的单独定价,专利保护等规避竞价谈判?以后没有机会了。
未来,真正能够突破价格谈判瓶颈的药品,必须是真正有独特疗效、临床必需的品种。
跨国药企玩了十几年的学术营销值得深入思考,如何把外企的“专业化学术推广”和本土企业的产品卖点、人员能力结合起来,是未来最有价值的课题。
三大对策,做到剩者为王
下面,是几个可供药企参考的对策:
第一,企业的市场部将越来越重要,但必须转型。如何把产品的研发故事说清楚,让学科专家同意其中的学术原理?如何把产品的疗效讲清楚,让专家认可这种药品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难以替代的性价比?在合理用药、临床路径、药占比考核、医院控费、处方核查等多重压力下,今后,医生也必须有充分的理由,来阐释自己的处方的合理性。
第二,如何与医院管理层达成合作,共同设计药品研究项目来应对环境变化,是考验药企高级经理人智慧的课题。合作项目谈下来,还要快速提升销售团队的专业能力,以应对频繁的专家交流和采购谈判。
第三,把学术推广和客情营销有机结合起来,创意营销是未来优秀企业必须“通关”的考验。在处方药(医院)营销这条道路上,没有什么独门绝技了,你不快速进步,市场不会等待。
制药行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了,体现水平和功力的时候快到了,“剩者为王”的时代,适应政策环境是企业管理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