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政策解读 > 权威发布 > 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发布

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发布

2016-06-03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输液治疗等于好得快”,这曾是多数老百姓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不论大病小病,输液都是首选的给药方式,尤其是病毒流行的时节,输液大厅座位的紧张程度更是堪比春运火车票。

  5月初,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等共同举办的“2016紫禁城国际药师论坛”在北京召开。在此次论坛上,首部中国输液安全专家共识——《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研究蓝皮书》(简称《共识》)正式发布。随着《共识》的发布,输液安全问题再次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话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周权博士指出,输液是一种有风险的给药方式,其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建议转变以往的观念,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合理用药原则。

  我国曾是“吊瓶大国”

  “输液治疗等于好得快”,这曾是多数老百姓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不论大病小病,输液都是首选的给药方式,尤其是病毒流行的时节,输液大厅座位的紧张程度更是堪比春运火车票。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04年全球发生的160亿次注射中,我国发生了50亿次,是世界最大的“注射大国”。而且,单就患者群体而言,人均输液量要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以上。有资料表明,70%的输液是不必要的,80%的住院患者正在接受输液。

  正确认识输液风险

  输液带来的安全问题也频繁出现。据报道,2010年11月,5岁患儿夏某在张家港市某医院输液时出现异常,后在抢救过程中死亡。一个月后,一位53岁的患者在同一家医院输液后,刚走出医院即突然倒地死亡。

  2014年,72岁的王大妈因患感冒,连续两天发热至39℃,到医院输液。然而盐水还没有挂完,王大妈就出现气急、心跳加快的现象。医生立即停止输液并对王大妈进行检查,发现她已有心衰的迹象,注射了强心剂后才慢慢恢复正常。医生解释说,生理盐水进入血液后,导致血液总量增加、血液循环量加大,心脏负担加大,血压随之升高,容易引起左心衰竭,而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尤其危险。

  鉴于不合理输液和过度输液的种种弊端,自2016年起国内多家医院开始逐步停止门诊输液。浙江省也发布了关于全省三级医院(除儿童医院和儿科)应率先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通知。

  对于给药方式的转变,有些老百姓表示赞同,但也有不少老百姓表示不理解。“如果不输液,只是喝水吃药,那我的病能好得快吗?”这是大多数输液患者的疑惑。

  “若想让老百姓转变观念,首先要让老百姓认识到输液的风险。”周权药师说,输液的风险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从药理学的角度,静脉用药本身风险要高于口服用药。例如,氟喹诺酮类抗菌药静脉给药比口服更容易出现静脉炎,一些过敏体质者应用头孢菌素类静脉输液后可能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静脉给药后一旦出现输液反应、过敏反应可能会危及生命。

  据《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7.8%,而口服给药仅占36.2%。周权药师补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临床上因用药引起的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中有60%是由静脉给药引起的。

  在开放的、清洁度不够的环境下进行静脉输液冲配时会造成感染风险。冲配过程需要用针管抽取不同的药液按照药方配置到一瓶药液中。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医护人员严格做到规范操作,空气中细菌仍可能会通过针头在药瓶口的拔出、刺入进入药瓶,造成交叉污染。

  输液方案一旦不恰当,如存在配伍禁忌、补液量、输液顺序和速度不当,将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当然,医生在开出输液方案后会由药师审核合理性,再由护士核对,多重把关。假如流程或知识不足,则有潜在的风险。

  另外,输液除上述的风险外,也是一种不经济的给药方式。大多数静脉输液的成本要高于同类口服药物的成本。以莫西沙星输液为例,同为400mg的药量时莫西沙星片剂的成本仅为输液的十分之一。并且,输液需要消毒、场地、输液器具以及医护人员的看护。不必要的输液产生了巨大的机会成本,浪费了国家医疗资源,潜在影响真正需要输液的患者治疗。输液一般耗时比较长,有些患者还需要家属陪同,这对患者和家属的时间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因此,建议老百姓转变以往迷信输液的观念,遵循世界卫生组织“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给药原则。

  是否需要输液须经医生评估

  “一位患者是否是否需要输液,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其病情和身体状态。”周权药师说,患者病情危重或特定部位感染(中枢、心脏、血液等),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起效,需要静脉输液。或者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很差,如胃肠道手术后、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消化吸收或口服药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因此,需要静脉给药。

  另外,当药物本身没有口服剂型时,可以考虑静脉输液。

  如何保障输液安全

  对于确实需要输液的患者,如何保障输液安全呢?周权药师认为,医院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严格的质量控制,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和专业的急救人员。医生须合理开具输液处方,药师须严格审核合理性,尽可能在无菌的环境下(例如静脉配置中心或生物安全柜中)集中配置药液,护士须规范输液操作,注意三查七对和输液前后的评估,给药过程加强巡视和用药反应监测。

  浙医二院通过持续质量改进,规范药品管理与使用,实现了国际标准的静脉药物集中配置,积极推行优质护理,倡导“少输液”理念,建立了静脉输液专科团队和静脉输液通路选择的临床路径,广泛使用条形码扫描技术,建立了符合JCI标准的输液安全保障体系。

  其次,对于某些患者在用输液稳定病情后,应尽早地将给药方式转变为口服给药,即鼓励序贯治疗。

  再次,对于患者而言,不要主动要求输液,且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合理规范的输液在输液过程也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输液的顺序与间隔应按医嘱执行,不可自作主张要求护士更改(例如上下午各一次给药的输液,不能为了方便而要求护士在上午就输注完毕);在输液过程中,患者或家属不可自行调整输液速度,输液过快或过慢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首次输液,不建议在家里或某些急救条件不具备的诊所内进行;输液结束后,须经过医护人员评估后方可离开输液地点。

  最后,对于体质较弱的人、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静脉输液更是要特别小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