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疗服务 > 名医沙龙 > 劳动报:这个医生在智能时代坚持手工扫盲

劳动报:这个医生在智能时代坚持手工扫盲

2016-05-20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名医云集的上海,夏建国或许不算很知名。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他这样手握绝技的匠师,医学才能在与疾病的较量中前行。医者匠心,是一个时代的希望。

  “通经断纬”是一门传统缂丝制造技艺,每一幅绚烂缂布的背后,都有一个经年累月提梭挑织的老匠人。

  埋首超声探头30载的夏建国,就是医学诊断领域的“缂丝匠人”,他熟稔于手、了然于目的“通经断纬”功夫,曾逮住了很多在高精尖武器的鼻子底下逃之夭夭的恶性肿瘤。

  在名医云集的上海,夏建国或许不算很知名。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他这样手握绝技的匠师,医学才能在与疾病的较量中前行。医者匠心,是一个时代的希望。

  和尖端机器叫板

  癌症诊断,现代人越来越依赖高精尖的机器,CT一代比一代先进,PET-CT的精准解剖定位和筛选能力几乎让肿瘤无处躲藏。但有时,智能机器们也会“休眠”或者“打盹”。

  一位病人被CT诊断为胰腺癌,再做核磁共振,确认是晚期且不能手术。夏建国却坚持认为不是癌。病人经过权衡,认定精准尖端的检查更值得信任,决心最后一搏。然而,医生打开病人的腹腔后,竟然真的一个肿瘤都没有找到,所谓胰腺癌其实只是胰腺上的一块增生脂肪。

  司机老王的遭遇正好相反。在一次常规B超检查中,夏建国发现了他身体隐蔽处一个微小的胰腺肿块,根据经验判断这是一个恶性肿瘤。老王随后又去做了CT与核磁检查,却都没有在影像中显示那个肿块。在夏建国的坚持下,老王接受手术,医生从他体内找到了一个1厘米的癌肿。

  在仁济医院B超室的记录本上,记载着长长一串这样的病例。在经历了一次次从绝望到希望的人生大反转后,那些病人从此记住了这位“比设备还先进的牛医生”。

  让探头在手里“活”起来

  如果说CT、核磁、PET-CT等是影像界的“智能4.0”,那么B超诊断就像是工业时代的“手造”品。仁济医院超声科主任李凤华说,超声这门手艺活并非人人都能拿得下,匠人得有匠心。

  夏建国就是这样的匠人。

  要练就比激光凌厉的眼神,能一眼看透图像背后的五脏六腑。“甲状腺,14,15,胆囊,6.0。”当探头轻轻滑过病人身体的同时,一连串数字同步脱口而出。几次跟着夏医生的专家门诊后,研究生小许对老师精确的目测技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为什么CT看见的胰腺癌肿,在老夏眼里却只是脂肪块?“病人胰腺有弥漫型白色改变,虽然符合胰腺癌判断标准之一,但是胰腺没有增大,不可能是癌啊!”夏建国说,有时候改变视角很重要。有的病人连续做了PET-CT、肠镜都没有问题,但老夏注意到了血检报告显示贫血,“贫血就说明有癌”,但这是一个很会自我保护的癌。最后,老夏兜兜转转了很久才在回肠末端找到肿瘤,“这个地方太隐蔽了,就算再先进的仪器其实都存在盲点。”而经验丰富的夏建国最喜欢做的就是手工“扫盲”。

  还要掌握“通经断纬”的手上功夫,让超声探头在掌心“活”起来。“夏老师的手势,不一样的。”在小许看来,老师拿捏探头的手劲不轻不重、不疾不徐,看起来不经意,每个角度都不浪费,百发百中。“探头位置决定视野,要绕开肠子周围气体,要扫到每一个犄角旮旯。”夏医生说,移动探头时就像织布一样讲究肌理和路径,而探寻脏腑形同扫地,扫得不干净就会遗漏灰尘。

  “无他,但手熟尔”

  从30年前离开学校进入仁济医院B超室开始,夏建国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光线幽暗的小房间。每当被病人问起“你怎么这么神”时,他唯一的回答就是《卖油翁》里的一句“无他,但手熟尔”。

  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天色暮黑离开,他可以一整天埋头坐在超声屏前而不厌烦。看一个病情简单的病人,他只要2、3分钟,半天过目不下200人。遇到疑难患者,他则不计时间、不依不饶直到给自己一个满意答案。有一个门静脉畸形病人,他连着看了两次都不满意,又在周末把病人叫到医院,从早上8点一直看到傍晚,循着血流方向整整追踪了8小时,就是为了搞清楚病人的血离开肝脏后的去向,最后确定患者能否做手术。

  “我从来不信权威。”他说,每当为那些几经会诊的病人做出不同诊断时,内心难免孤独,但即便再孤立无援他也不会妥协。

  坚忍和坚持,不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工匠精神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