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已被确定为医改中的核心问题,为推动分级诊疗的实现,从政府到医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在这之中,各级医院以及政府究竟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在第四届中国县市医院论坛上,多位专家院长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也提出了他们的困惑。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院长史兆荣首先指出,多年以来大医院一号难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主要原因是基层不强和大医院不愿放手。而这也正是推动分级诊疗需要解决的两个关键。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看来,大医院有其必须要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他也介绍了医院“医联体+全科医生+慢病管理”的分级诊疗模式。2015年,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正式启动,以交大一附院为龙头,将雁塔区辖区内4家二级医疗机构与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整合,服务覆盖雁塔区约120万常住人口。为了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医院积极推行二级、三级医院全科医师团队到社区服务制度,并积极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同时建立三级管理架构,进行慢病管理。施秉银表示,交大一附院将继续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全面推进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制度,以及创新医联体帮扶模式。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二院”)对医联体进行了多年探索,作为辽南首个医疗联盟,院长赵作伟介绍了其创新性的分级诊疗模式。医疗联盟以“医疗”为核心,以行政、技术、信息和利益纽带为连接,以“三级联动”为核心打造医疗卫生“服务链”,以“分级诊疗”为指导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圈”,以“综合实力”为依托建立医疗资源“共享群”。赵作伟表达了在建设过程中的几点思考,首先医联体内三级医院提升疑难重症诊治能力,无需过多多高精尖资源投入基层,其次应优先考虑基层医疗机构自主意愿,不宜采取强制“拉郎配”,此外核心医疗机构从自身结构调整入手,缩减慢病、常见病病房和床位设置,同时已就诊患者要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合理流转,有就医需求患者基层完成初筛,从源头上推进分级诊疗秩序形成。
作为医改中的先行者之一,浙江省在分级诊疗的践行中做了许多尝试,而浙江省政府更是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处长俞新乐介绍了另一种由政府主导强势推进的模式,其工作重点放在了县域服务能力提升上,而其中的基础是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俞新乐表示,为做到“双下沉、两提升”,政府严控城市医院规模扩张,推动城市医院与县级政府签订协议,合作办医,建立权责明确、架构合理的管理体制,加强合作医院的运行管理,并强化资金、职称评审和考核等要素保障。
此外,浙江省搭建了县域共享型医疗服务支撑平台,包括影像、检验、心电诊断等,有效实现了资源优化医疗配置,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能力,同时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节约了财政和医保资金。
而邯郸市第一医院院长刘吉祥则从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谈起,指出医院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要强自身、助基层、畅渠道。而作为区域中心医院,天津市北辰医院院长许建辉则谈到了以分级诊疗为契机,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