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找找分级医疗部署在医改中的身影
1、分级医疗需要”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范围“
李克强总理14年已经指出,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要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该举措可直接减轻看病需求资源往公立医院集中的压力,使群众不再看病难,同时基层医院配合做好服规范带头服务工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医院和小医院便能够形成良好的上下级合作关系。“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到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分级诊疗格局便得以形成。
2、分级医疗需要“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大医院人满为患,归根结底还是收入问题,医疗人员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医护人员的收入是医改最根本的问题。只有打破医护人员和科室收入、医院收挂钩的局面,加大政府的投入对这方面的投入,才能鼓励更多的医疗人才向基层靠拢。
3、分级医疗需要“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
国家政策给以基层医疗服务人员以补助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医疗人才。谁都知道基层医务人员薪酬低,医学院毕业后不回家乡发展的医学生比比皆是,是家乡不好吗?——不是,是工资实在太低。
4、分级医疗需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基层医院需要大量全科医生;“完善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配套政策”也离不开需要大量儿科医生。
5、分级医疗需要“鼓励社会办医”
分级诊疗单纯依赖现有线下传统改革,想实现群众有序、分层就医格局的实现,显然“势单力薄”。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而不应该作为优质医疗占据所有需求资源,高端医疗、个性化的医疗需求不应当由公立医疗机构来满足,而应由社会资源提供相应的服务,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并在医保、人才引进、设备购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并结合国家全面推进的“互联网+”战略背景,社会化办医才将会更好地推动分级医疗制度的落地。
6、分级诊疗需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当下医保已经成为社会办医最大的拦路虎,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可更有效地推动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医疗不仅体现在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疑难重症到大型综合性医院,也可以体现在个性化、高端化、细分的医疗服务可到民营医院;但国家的政策并没有真正倾斜到民营医院、社会办医上面,税收重,没有医保定点、公立医院享受到的待遇民营医院都几乎没有。同时,不少民营医院对自毁形象的虚假医疗广告反映强烈,认为政府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不力,对无证行医等打击不力,导致医疗市场混乱。因此,医保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医院的生存模式,从源头上整治社会医院的不良风气。
本产品对关节疼痛、脘腹冷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健客价: ¥4.3具有祛除腋臭、汗臭、狐臭及止汗等。
健客价: ¥89供医疗机构、家庭等制取氧气供缺氧患者给氧用。
健客价: ¥2499用于医疗护理使用。
健客价: ¥5799供医疗部门或家庭作测量人体体温使用。
健客价: ¥8无。
健客价: ¥60.21充电。
健客价: ¥15供行动困难的残疾人、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作代步工具。
健客价: ¥1557用于测量人体血压及脉搏。(不适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
健客价: ¥315助行。
健客价: ¥59供医疗机构输液时固定输液管和针头用。
健客价: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