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教授和同行的医务工作者,在火车上救助了一名急性心梗患者。“医者仁心”“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评论铺天盖地。
胡大一本人可能不喜欢这类宣传,因为他在事后是这样讲的:“并非每个患者都能这么幸运。生命每天都可能遇到危险,在院前急救方面,专业人士的能力可谓杯水车薪。”这才是他的本意。他还说:“在生命面临危险时,大家要敢救、会救,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
这其中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是敢救,第二是会救,第三是非医务人员要发挥作用。
这几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但却是一个迫切需要急救的人,所面临的天大难题。在公共场合,周边的人判断是否正确,处理是否得当,决定了发生意外者能否存活。
当一个人倒在路边,经过的人敢不敢救?会不会怕碰瓷,被讹诈?即使有胆量,会不会救治的技术?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身边有个医生。
根据深圳的调查,三年内有4619人在院外心源性猝死,但只有143(3%)的人能活着到医院,最终只有3个人(万分之六)活着出院。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而瑞典有300万公众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从1990年~2011年,瑞典的旁观者施救率从40%增加到68%,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30天存活率由1990年的3.8%增加到2011年的10.7%。
美国则要求中学生应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定期再次培训。并鼓励使用社会媒体呼救接受过培训并愿意施救者。
对于急救工作,理想的状态应当是无论患者身处何方,都能得到有效治疗。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有足够的公民可以胜任并敢于实施基本的急救工作。
对于胡大一救治成功的这位患者,媒体对胡大一的赞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青天大老爷”情结。
我们现在要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自己倒下,有没有人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