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什么味就加什么精——揭秘辣条黑作坊添加剂乱像
摘要:辣条“黑作坊”的遭遇,堪称近年来农村“问题食品”现状的缩影:一方面,在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洗牌升级的双重作用下,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但另一方面,由集中到分散、由半公开到地下隐蔽作业的新趋势,也对原本监管力量就比较薄弱的农村食品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辣条“黑作坊”夹缝求生记
一家没有生产许可证的辣条作坊,在
食品安全监管日渐加压的背景下,从城市逃离至偏远农村,且几年来像“打游击”一样东躲西藏,负债经营,艰难求生。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暗访河南农村部分食品市场发现,这一辣条“黑作坊”的遭遇,堪称近年来农村“问题食品”现状的缩影:一方面,在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洗牌升级的双重作用下,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但另一方面,由集中到分散、由半公开到地下隐蔽作业的新趋势,也对原本监管力量就比较薄弱的农村食品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黑作坊”四年换了三个地儿
41岁的老贺是一家麻辣小食品作坊老板,入行至今10年有余。2011年4月,他把自己的作坊从老家江西南昌迁到了河南郑州。交通便利、原料成本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多重优势叠加之下,以郑州管城区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就在老贺准备大展拳脚之际,2011年5月北京市查处了60种不合格调味面制食品,有53种就出自河南,清查之下,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老贺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将自己的辣条黑作坊搬迁了3次。
在离老贺作坊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沿着约3公里长的乡道,两边分布着10来家食品厂,都隐蔽在高墙院内。
记者注意到,在城市监管加压之下,像老贺这样将作坊搬迁至偏远农村“打游击”,正成为小食品生产的一种趋势。在离老贺作坊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沿着约3公里长的乡道,两边分布着10来家麻辣食品厂,都隐蔽在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的民房里,没有门牌和厂名,只有空气中弥漫的油腻腻的麻辣味,提示着这些加工点的存在。
工人边抽烟边干活
几经周折,记者得以进入附近的几家麻辣食品厂区内部。已经开工的几家食品厂,现场情景基本相同:巨大的简易车间里,两名工人负责给不停转动的搅拌器添加原料,并将高温膨化后的麻辣条等产品倒在传送带上。几十名女工成排就座,不停进行小包封装。
和几年前在郑州暗访所见相比,上述作坊堪称“鸟枪换炮”:一是场地面积明显扩大。从两三间房子几百平方米大小扩大到占地1000多平方米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00多平方米;二是生产设备升级。从价值几千元的小机器换成了10多万元的生产线,全线开工每天可产上千件,仅包装女工就要四五十人。
说起作坊生产的卫生状况,老贺直言:“以前原料、产品都在地上的,确实是乱搞,现在基本不下地了,真的好多了。”
然而细察之下,操作不规范与可疑之处仍不少见:以车间工人为例,除了围裙外,多数没有戴手套、口罩和帽子,有的工人边抽烟边干活,还有的手指缠着创可贴直接抓取辣条进行封装;生产所用食用油都装在数十上百只白色塑料桶里,从外面看不出任何标识。有的甚至成堆码放在污水横流的墙角。一位老板表示,整条街上的作坊,有的有生产许可证,有的没有,具体情况“不好说”。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工人进场、下班,外来车辆运送包装等,平时这些作坊一律闭门作业,外人很难进入。加之隔着层层院墙,尽管现场机器轰鸣,从外面路过也难听出任何响动。
添加剂使用“凭经验”
尽管车间里都开着排风扇,但油腻的麻辣味仍然熏得人透不过气,时间长了甚至会恶心作呕。老贺介绍,辣条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辣椒和食用油,根据口味不同还会加入香精、调味料等,浓重气味就来自这些添加剂。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尽管相关作坊从内到外都在“鸟枪换炮”,但最核心的技术环节——口味配方和添加剂使用,多数仍停留在“跟着感觉走”的阶段,操作规范非常模糊,致使添加剂滥用已成为最突出安全问题。
一家作坊的技术工人说:“各家添加剂使用配方不同,通常是凭经验,要甜味的就加甜蜜素,要牛肉味的就加牛肉粉香精,因为主要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孩子们觉得好吃就行。”
脏得不得了”的辣条为何在市场上“火得不得了”?如果不是记者发现并曝光,有谁知道小朋友们吃得津津有味的辣条“脏得不得了”?辣条“任性”,源于监管“惰性”,这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
食品产业的民生属性,决定了食品安全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生命工程”。因此,各地应对食品小作坊进行专项治理,对违法食品小作坊“零容忍”。一旦发现有食品小作坊在制售问题食品,应进行严厉查处,轻则停业整顿,实施经济处罚;重则予以取缔,并对企业法人进行法律制裁,才能守护好民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