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关注 > 典型案例 > 血糖不控制,迟早要还的!

血糖不控制,迟早要还的!

2018-08-15 来源:轻松管理糖尿病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我们的血糖是一直在变化的。吃饭后血糖升高,餐后随着时间延长,血糖逐渐降低。血糖最高点多出现在早餐后 1 小时,而最低点出现在凌晨 2~3 点。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 2~3 mmol/L。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 0.8 mmol/L 以内。

 一个70岁的老太太,患糖尿病十几年,现在已经发展到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只有35ml/min,相当于肾功能只剩下正常的1/3。尽管她饮食非常注意,用药很规律,血糖控制的也很好,但因为肾功能较差,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水肿、心衰等,往往需要住院治疗才能够好转。

 
下面且听小妹讲述她的故事。
 
她早些年做点小生意,在农贸市场卖菜。卖菜挣的是辛苦钱,每天起早贪黑,一个人盯在摊位,一天下来要干十几个小时。吃饭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忙的时候顾不上吃,晚上回家就大吃一顿。尽管如此操劳,但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为了挣钱养家,只能拼了身体。她说,那些年,除了累也没感觉有什么不舒服,没做过体检,也基本不使用任何药物,从来就没把身体当回事。
 
十几年前的某一段时间,她自觉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吃的很多,但身体消瘦。直到有一天,感觉站都站不起来了,被家人搀扶到医院检查,发现空腹血糖21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当即住院治疗。治疗10天,血糖正常后出院回家。出院早期尚能坚持口服药物维持治疗,但慢慢的用药就不再规律,想起来就吃一次药,想不起来也就算了,生活又逐渐回到了原态。
 
她近些年的血糖一直控制的不好,加用胰岛素注射也没有控制达标。后来又出现了高血压,尿蛋白以及慢肾衰、血肌酐升高。直到出现了肾衰,她才真正感到了害怕,但为时已晚。加大药量治疗、加用降压药也没有控制肾功能的恶化,后来又出现了心衰,因此反复的住院治疗。
 
她现在已经肾衰,并出现了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肾性骨病等,所以除了降血糖外,还要控制血压、纠正贫血和治疗肾性骨病。她还没有到血液透析的地步,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内科治疗,每天的用药包括:降糖药(胰岛素及一种口服药)2种、降压药3种、纠正贫血2种(注射促红素及口服多糖铁)、治疗肾性骨病2种(钙尔奇加骨化三醇),再加上1种降脂药,每天用的药可想而知。
 
她有医保,但不是职工医保而是城镇居民医保,尽管住院能报销一部分,但报销比例并不高,每次住院个人花销也得几千元,加上平时门诊用药,一年下来怎么也得2-3万元。她的老伴说,前几年挣的钱都搭进去了也不够。她自己说,前几年该治疗不治疗,该吃药舍不得吃,现在可好,糖尿病带来这么多病,一年就能把前些年欠下的药都补上。
 
最后她总结说,血糖不控制,迟早要还的。
 
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关键就一个字:

稳!

血糖控制,怎样才叫稳?
 
我们的血糖是一直在变化的。吃饭后血糖升高,餐后随着时间延长,血糖逐渐降低。血糖最高点多出现在早餐后1小时,而最低点出现在凌晨2~3点。正常情况下,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0.8mmol/L以内。
 
我们判断血糖稳不稳,一般看两个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大趋势。
 
血糖一天之内的变化,反映高峰低谷。
 
这两个指标都控制好了,才叫稳。
 
血糖控制,为什么求稳不求低?
 
1.血糖不求低
 
许多人认为血糖越低越好,怕血糖高,拼命控制饮食,甚至擅自加药。
 
这样极有可能诱发低血糖。而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十分危险,会引起昏迷,诱发心梗、脑卒中等,若是救治不及时,甚至有生命危险。
 
2.血糖讲究稳
 
血糖不稳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血管受损:波动性血糖,更易引起血管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病变,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

肾脏和视网膜细胞受损:大起大落的血糖,使肾脏和视网膜细胞大量受损,导致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下降:血糖忽高忽低,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也心力交瘁,分泌功能大打折扣。

损伤神经:血糖的迅速变化,还可能引起感觉神经的损伤,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于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找上门了。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的大趋势
 
我们常常在检查单上看到HbA1C的字母缩写,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同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与血中葡萄糖的浓度成正比。
 
大家可以想象,血红蛋白浸润在血液中,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很高,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也会变多,长期的血糖水平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也会越大。
 
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最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反映了血糖的大趋势。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确定。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指标:
 
一般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比较合适。
 
比较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控制在6.0%以内。
 
糖尿病患病较久、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放宽到7.0%~9.0%,具体目标需要医生来确定。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基础上,18岁以下可以控制在7.5%以内,18岁以上可以控制在7.0%以内。
 
一天内血糖变化:血糖的高峰低谷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血糖的平均水平,但是仍不全面。
 
这是因为,如果血糖处于高高低低、波动较大的情况,平均下来,高低相抵,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以达标,但这样高高低低波动的血糖,仍可以引起文章开头提到的各种并发症。
 
对于一天内的血糖变化,临床上有很多复杂的公式来估算。
 
这里,给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粗略的目标:
 
一天以内,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在3mmol/L以内为好,如果超过6mmol/L,则血糖波动大。
 
对于60岁以下、无明显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4.4~10.0mmol/L。
 
60岁以上、有严重低血糖史、有明显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糖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放宽目标范围。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