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护理 > 并发症护理 > 糖尿病防并发症,请用好这几大招!

糖尿病防并发症,请用好这几大招!

2018-03-22 来源:糖友同伴支持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应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饮食、不良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无力或消瘦。常见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合并各种感染;调治失宜,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病程迁延日久,易发生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并成为患者致死、致盲、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应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一、糖尿病并发症的分级

1.急性高血糖并发症
 
严重的急性高血糖发生时,患者的血糖可能超过30.0mmol/L甚至更高,这种情况下患者会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但是血糖高到这种程度是相对罕见。
 
2.慢性高血糖并发症
 
大部分糖友的血糖长期处在略高但不致命的水平,比如空腹血糖在8.0-10.0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0.0-20.0mmol/L左右,也就是持续性高血糖,也叫慢性高血糖。
 
慢性高血糖没有明确的定义,指血糖长期控制不好,这虽然看似温和,然而危害不亚于严重的急性高血糖。
 
二、如何防止慢性高血糖并发症
 
不同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标准不太相同。
 
1.中青年、病程较短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
 
2.病情较轻者
 
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3.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6.0~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
 
4.严重并发症者
 
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7.0~9.0mmol/L,餐后血糖在8.0~11.0mmol/L,HbA1c在7.0%~7.5%就可以了。
 
5.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7.0~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11.1mmol/L,HbA1c在7.0%~7.5%。
 
三、慢性高血糖最容易诱发并发症
 
慢性高血糖,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平时没有感觉高血糖给身体带来异样,但实际上持续性的血糖偏高会对血管产生严重危害。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一般5-10年,各种并发症会慢慢出现,如引发冠心病、冠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硬化、脑血栓、下肢血管动脉闭塞、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的等严重后果。
 
比如,在新诊断的糖友中,可能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有眼底病变;5年以后,这个比例就涨到30%左右;而到了20年以后,差不多90%的患者都有眼底病变了。
 
因此,糖尿病病友要避免长期处在慢性高血糖状态,需要把血糖长期控制在达标范围内。
 
当咱们患糖尿病,肯定不能只是盯着血糖就够了,需要从方方面面去入手。因为血糖升高可以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足等,这些并发症成为糖尿病致残致亡的重大因素。

血糖控制得很好,为什么还会出现并发症?
 
有的糖友血糖控制得很好,但是并发症仍然发生,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2型糖尿病是多因素疾病,需要对血糖、血压、血脂、血粘度进行综合控制,才能降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并不是单单控制血糖就能够阻止并发症的来临的。
 
1、定期检查,每个糖友都不能掉以轻心
 
专家提醒,发现糖尿病后就应该及时去咨询眼科医师,一般10-30岁确诊糖尿病的患者,5年之内要查眼底,以后每年查眼底一次;而大于30岁的患者应该每年查一次。
 
除了定期检查,控制血糖也是重中之重。糖尿病眼病的直接因素就是高血糖,所以如果血糖控制的好,就可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并减轻其症状。当然啦,同时还要关注血压及血脂,控制血压和血脂。除了定期检查和控制血糖外,糖尿病患者也应补充叶黄素。
 
2.五项经常观察的指标

(1)血糖
 
争取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研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密切相关,它能最有效地反映一段时间内血糖是否达标。可以说,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的晴雨表。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5%,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会明显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糖尿病相关风险会下降20%,且能够减少15%的心梗发生风险,减少30%~40%的微血管病变以及21%的死亡率。因此,定期做糖化检测很重要,建议每3~6个月测一次,小于6.5%达标,高龄老人应小于7%。

(2)血脂
 
每3个月至少检测一次,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都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血压
 
应经常测量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4)体重
 
体重是衡量糖尿病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糖友应该向正常体重努力[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5)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如下几组:
 
①口干舌燥、多饮多尿、大便干燥、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失眠多梦、心烦急躁、怕热多汗等。此类症状多因高血糖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当血糖控制好后,症状会逐渐消失。
 
②视力下降、视力模糊、视野中出现黑点、尿中出现蛋白等,常是糖尿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表现,应积极治疗,以防发展为失明、肾功能衰竭。
 
③头昏脑涨、记忆力衰退,可能是并发了脑血管病变。
 
④各种感染。糖尿病患者的皮肤、五官、脏腑等一旦发生感染,其治疗难度较一般人要大,应积极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的治疗,力求彻底治愈。
 
⑤糖尿病病人易出现皮肤瘙痒,特别是二阴及出汗的部位,应用外洗加内服药物治疗。
 
⑥急性高血糖引起的头晕、头痛等高渗综合征和昏迷、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等表现,应尽早积极治疗。
 
3.八种控糖措施

(1)三种基本措施
 
①饮食要合理。根据自己的生活条件和习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寻找适合自己的饮食规律。应做到:控制总热量,合理配餐;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清淡、高纤维饮食;多喝水,少饮酒,不吸烟。糖友应注意吃饭的时间、饮食的质和量,不能过多进食各种肉类、海鲜以及豆类食品,防止血脂紊乱、脂肪肝、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②运动要适当。运动对糖尿病人的健康和长寿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基础活动量,喜欢的活动方式,决定现有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活动量是否适当,要根据是否有利于上述的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症状等五项指标的改善为标准。
 
③心理状态要平衡。好的心态有利于糖、蛋白、脂肪代谢失调的改善。

(2)五种治疗措施
 
①口服中药。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和治疗历史悠久,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出现并发症时,中医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②口服降糖药、降脂药、降压药以及其它解除自己症状的药物。
 
③必要时一定要选用注射胰岛素,以及其它必要的注射药品,以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④针灸、按摩。它们不仅有很好的解除症状,减轻和消除痛苦的作用,也有降低血糖、调整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良好作用。
 
⑤气功锻炼。通过动静结合、调息、运气、放松、入静的锻炼,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全身的失调和紊乱状态。长期坚持气功锻炼,效果更佳。
 
在此基础上,专家指出,要战胜糖尿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运用好“四个点”非常重要。即:多学点、少吃点、勤动点、放松点。总之,糖尿病患者应熟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二五八”方案和自我调适“四个点”,防微杜渐,预防并发症发生。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检出率高达20.4%,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有病情复杂、症状不典型、易发生低血糖等表现,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年糖尿病引起足够的重视。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