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葡糖浆和玉米沾亲带故?
摘要:不少加工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果葡糖浆”,它到底是什么物质,和我们熟悉的蔗糖有什么区别?
不少加工食品的配料表中都含有“果葡糖浆”,它到底是什么物质,和我们熟悉的蔗糖有什么区别?
果葡糖浆源于玉米
最初的天然甜味剂是从甘蔗和甜菜中提炼的,因为最先是从甘蔗中提取糖的,因此两者都被称为蔗糖,不过这种糖成本太高,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聪明的人便开始寻找糖的替代品。
人们想到从富含淀粉(葡萄糖的聚合物)的原料中转化单糖,最初古人便用大麦制出饴糖(即麦芽糖,由2个葡萄糖分子组成),成都有名的小吃丁丁糖就是用浓缩的饴糖加工而成的。但饴糖甜度
不够,无法替代蔗糖,后来经过加工改造,美国人将玉米淀粉充分水解变成糖浆(被称为玉米糖浆,因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因此也被称为葡萄糖浆),这种深度水解的产品足以代替蔗糖,而且在美国玉米原料相当充足,又很便宜,因此这项技术大大降低了食品加工的成本。
再后来人们发现用一种酶将玉米糖浆中的葡萄糖转化成甜度更高的果糖(在低温时甜度是蔗糖的1.5倍)可以提高糖浆的整体甜度,这种“转化”糖就是上文提到的果葡糖浆(又叫高果糖玉米糖浆),它是一种清凉有甜味的低黏度液体,容易吸潮,果葡糖浆的甜度与其中葡萄糖的转化率有关,转化率越高,也就是果糖含量越高的甜度越高。
果葡糖浆是否安全可靠
果糖能直接被
肝脏吸收并且很难转化为葡萄糖,因此果糖(
血糖生成指数23)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大概只有蔗糖(血糖生成指数65)升糖水平的1/3,因为果葡糖浆中含有不少果糖成分,这是不是说这种糖浆更安全可靠呢?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用果糖代替饮食中的蔗糖或淀粉,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那是不是可以无所顾忌地食用这种甜味剂呢?显然不是。摄入过量果糖会影响血脂代谢,而且果糖虽然对血糖影响较小,但同样含有能量,过多食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甜蜜的口感,还有能量摄入超标的风险。另外,很多添加了果葡糖浆的饮料,不能带给人饱腹感,却导致饮用过多,致使喝进去的大多数糖转化成
脂肪贮存,最后导致代谢综合征,同时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对血糖控制不利。因此,即使果糖的血糖生成指数不高,也不宜在饮食中大量添加。
当然,食物中也会存在天然果糖,比如水果和蜂蜜,虽然水果中的糖分很多都来自果糖,但总量不高,而且这种天然果糖与水果中的膳食纤维一起被摄入(膳食纤维能减缓食物消化吸收速度,有助于平稳血糖),尚未发现对糖尿病患者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因此只要血糖控制得好,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吃水果。对于市面上众多的含有果葡糖浆的食品,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避免,远离这些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