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关注 > 专家访谈 > 如何下好中国糖尿病防控大棋

如何下好中国糖尿病防控大棋

2016-12-12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糖尿病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如何管理糖尿病前期人群?识别人群特征是第一步:年龄40岁以上、有家族史(比无家族史者发病率高2~3倍)、肥胖、静坐的生活方式、已出现高血压或高血脂的人群都是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首次把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打败糖尿病”。《柳叶刀》(Lancet)杂志4月6日发表的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报告也显示,1980-2014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从1.08亿飙升至4.22亿,34年间全球未见任何一个国家糖尿病患病率下降。

  数据还显示,糖尿病负担在中低收入国家更重。西欧等国家校正年龄因素后,其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口老龄化。相反,在中低收入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和墨西哥,除去人口老龄化因素后,糖尿病患病率仍显著升高。

  恰逢今年是著名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30年。30年来大庆研究为中国糖尿病防控提供了哪些宝贵讲经验?针对目前现状,国内糖尿病专家、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国家卫生监督部门、WHO各方又有哪些建议?在11月14日第10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即将到来之时,本报专访了各领域代表,希望能为中国糖尿病防控提供有用建议。

  专家访谈1:CDS主任委员贾伟平教授

  贾伟平教授

  论坛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未来几年在中国糖尿病防控方面将有哪些落地举措?

  贾伟平教授:首先,能力的建设是第一位的。9月30日,“中国基层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的探索与评价项目”启动,目的是要把真正有效的经验通过CDS专家,不仅推广到大医院和城市,还要推广到县级医院、乡村卫生院甚至乡医,让那里的医生们掌握最基本可行的糖尿病防控技能。只有基层的能力增强了,才能让糖尿病防控目标真正落地,否则很难与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对接。

  第二,WHO提到,糖尿病可防可控,最重要的是“早”,因为早期发现可以通过代谢控制延缓或阻断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如果错过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后期防治将需要花费很大力气,付出很高成本,即使这样效果也不佳。“早”应该从基层做起,我们将开展包括基层在内的全链条全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为将来中国糖尿病的防控提供更加可行的建议。

  第三,学会将倡导“专家讲科普”。现在国内媒体对糖尿病防控的宣传很“热”,但有的媒体从业人员本身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少,再加上商业目的的推动,难免有一些错误导向,增加了糖尿病防控在基层实施的难度。如果能以临床专家的身份加强糖尿病科普宣传,就有可能对提高全社会糖尿病预防意识起到正向引导作用。这也是学会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

  专家访谈2: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

  杨文英教授

  论坛报:您对中国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管理有何建议?

  杨文英教授: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管理非常重要。对付糖尿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根本出路在于预防。糖尿病能被预防,且预防时机越早越好。我们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非常庞大,这部分人群发展到糖尿病患者的步伐比血糖正常人群要快得多。如果不进行干预,每年将有8%~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患者,10年后将有20%的国民为糖尿病患者。

  如何管理糖尿病前期人群?识别人群特征是第一步:年龄40岁以上、有家族史(比无家族史者发病率高2~3倍)、肥胖、静坐的生活方式、已出现高血压或高血脂的人群都是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年龄和家族史不能预防,但其他几个危险因素都可以改变。只有把糖尿病高危人群识别出来并加以干预,才能减缓他们最终走向糖尿病的步伐。在各种干预中,效价比最高的就是生活方式干预和运动。所以,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大众宣传如何通过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体重合理化、使每天的运动健康有效,这对糖尿病预防非常重要。

  专家访谈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

  纪立农教授

  论坛报:WHO近期采取了哪些举措来遏制糖尿病的流行?大庆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转化?

  纪立农教授:WHO注意到西太平洋地区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自2000年以来已经增至4倍以上,且本区域每年多达100万人的死因与高血糖有关。今年4月,WHO提出了西太平洋地区糖尿病预防与控制的行动建议,倡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公平、可持续和协调一致的政策与规划,最终实现糖尿病防治的国家和全球目标;同时倡议卫生部及其他政府部门着手共同努力,营造一种有助于糖尿病防控的有利环境。

  著名的大庆研究为我国糖尿病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高危状态,是唯一可以被证实可通过干预减少糖尿病发生风险的窗口。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巨大,目前我国没有针对糖尿病前期发现和干预的医疗体系,也没有形成转化大庆研究成果的社会环境和土壤。大庆研究证明的“不良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的病因”这一成果可被转化为从公共卫生角度减少全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但在中国尚需全社会的转化策略。因此,我国需要制定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糖尿病防治计划。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