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知识 > 百科 > 慢性瘙痒管理指南解读

慢性瘙痒管理指南解读

2018-08-11 来源: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目前国内外指南多推荐依据瘙痒起源、发病机制和皮损表现将瘙痒分为皮肤源性、系统性、神经源性、精神障碍性、混合性和其他类型。准确的病史、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诊断在瘙痒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瘙痒可见于多种皮肤病,在临床非常常见,也可能与多种系统疾病相关。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处置上有相当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外指南多推荐依据瘙痒起源、发病机制和皮损表现将瘙痒分为皮肤源性、系统性、神经源性、精神障碍性、混合性和其他类型。准确的病史、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诊断在瘙痒的诊断中非常重要。医师既要重视皮肤情况,也要关注系统性疾病的相关体征如淋巴结、肝脾等,这有助于发现病史中未能提供的系统性疾病。

瘙痒的治疗应首先努力寻找并去除瘙痒的原因或诱因,依据不同年龄、瘙痒程度及合并症等情况开展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阶梯治疗,包括:

(1)祛除原因或治疗基础疾病;

(2)外用保湿剂、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激素;

(3)针对瘙痒发生机制系统应用激素或非激素类抗炎制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拮抗瘙痒介质药物、生物制剂或进行中医中药针灸等。抗组胺药对组胺依赖性瘙痒如荨麻疹等疗效肯定;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内啡肽参与瘙痒的发生,应用μ-阿片样受体拮抗剂和κ-阿片样受体激动剂治疗一些疾病相关的顽固性瘙痒已获得肯定的效果;抗抑郁药可有效减轻精神性瘙痒、寄生虫妄想症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瘙痒,而抗癫痫类药物对于慢性肾病相关瘙痒、胆汁淤积性瘙痒及神经病理性瘙痒等疗效肯定。光疗可抑制炎症细胞功能、减少皮肤中神经末梢数量,可作为多种原因引起瘙痒的辅助治疗。一些新型制剂如IL-31抑制剂、H4受体拮抗剂、NFG抑制等药物的开发或可为未来的瘙痒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