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关注 > 皮肤新知 > 自噬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自噬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7-06-09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临床上部分用于SLE治疗的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自噬水平,但作用机制不尽相同。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三磷酸肌醇依赖的钙离子信号及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活性,提高自噬水平。

  自噬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溶酶体介导的分解代谢过程,可降解多种胞质内异常物质,几乎参与免疫反应的各个环节,对维持免疫系统稳定至关重要。当自噬通路异常,自噬体不能有效形成时,自噬水平明显下降,不能有效清除异常物质,导致细胞死亡,释放自身抗原,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SLE作为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多种免疫功能紊乱,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自噬可能参与SLE的发生、发展及恶化过程。自噬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参与SLE的发生发展,且狼疮患者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自噬水平均存在异常。自噬相关基因多态性与SLE易感性具有明显相关性,诱发或加重SLE的多种环境因素也可对自噬水平产生影响。

  临床上部分用于SLE治疗的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自噬水平,但作用机制不尽相同。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三磷酸肌醇依赖的钙离子信号及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活性,提高自噬水平。雷公藤多苷可刺激内质网应激,调节胞内钙离子聚集,激活CaMKKβ?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激活失调51样激酶1及Beclin1,从而促进自噬。环孢素A则通过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变,调节线粒体去极化,抑制自噬体增殖。研究SLE治疗药物对自噬的影响不仅可明确自噬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可为SLE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虽然自噬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但免疫、遗传、环境及治疗等各方面证据均提示自噬与SLE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会阐明自噬参与SLE发病的具体机制,为SLE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