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甲型肝炎如何诊断 怎样才能预防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甚至无症状,因此诊断需结合甲肝接触史、当地甲型肝炎流行史、症状和体征,以及肝功能检查和特异性血清学指标测定来综合判断。尤其是血清学测定,如抗甲肝病毒抗体IgM抗体,是确诊甲型肝炎的依据。
甲肝和乙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传播的途径不一样。甲肝是通过“病从口入”的传播途径,而乙肝呢,是通过输血或注射传播的。所以甲肝和乙肝的预防方式也不一样。
核心提示:由于甲肝无慢性化,具有自限性的特点,经过正确治疗后,大多数(80%以上)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内完全治愈。所以,甲肝是可以治愈的。
甲型肝炎临床表现复杂甚至无症状,因此诊断需结合甲肝接触史、当地甲型肝炎流行史、症状和体征,以及肝功能检查和特异性血清学指标测定来综合判断。尤其是血清学测定,如抗甲肝病毒抗体IgM抗体,是确诊甲型肝炎的依据。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潜伏期,甲型肝炎1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45~160天,一般60~120天;非甲非乙型肝炎经肠道传播者14~60天,平均42天,经肠道外传播者70~145天;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类似。
甲肝患者多出现畏寒、恶心等症状,首先进行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以补充机体能量,结合体外热疗技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养份吸收,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有恶心症状的患者予以口服多酶片、胃复安对症治疗,能迅速减轻患者症状。
甲型肝炎特异性抗体-(抗-HAV IgM)出现早,一般在发病数日即可检出,黄疸期达到高峰,1~2月抗体滴度下降,3~4月大部分消失。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如果孩子平时消化正常,一下子食欲减退,而且拉出的大便不成形,或者有腹泻,粪便颜色发白,这说明肝脏内的毛细胆管有胆汁淤积的现象,是小儿肝炎不可忽视的早期症状之一。
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消化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全球发病人数每年估计在150万左右,因隐性感染和报告不全,实际病例数可能超过报告数的10倍。
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