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中心 > 康复理疗 > 针灸的“七方十剂”,你知道多少

针灸的“七方十剂”,你知道多少

2018-05-15 来源:理疗百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并进法:同时患有两种病。例如患有膝关节炎,还有消化不良,取膝眼治关节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再配上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对膝关节和胃病都起到治疗作用。三穴同时并用,对这两种病都能收到效果。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由审证求因到立法处方,有一套完整的规律。用药配方的法则有“七方十剂”,针灸的道理也与此相同,只是把药名改成穴名。治病凭穴,取穴有方,行针有据,则病可愈也。

《黄帝内经》里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

诸位有没有想过,《黄帝内经》里面为什么几乎只讲针灸,而不讲汤液学?可见在当时靠针灸就可以治好大部分病,而不必像现在这样逢病就吃药。当然,当时的针灸水平一定是比现在高的。

针灸的神奇,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人们遗忘,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针灸哲学基础和一整套辨证治疗方法,作为一名中医生,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先学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

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

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为了验证古人的思想我临床做了大量的实验。

比如带状疱疹的患者,分别采用浅刺、中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浅刺的时候患者基本可以达到当时见效,止痛效果较好,且疗程短。

而深刺效果明显比浅刺差许多,且治疗时间明显延长。而对于筋骨疾病浅刺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病有浮沉,刺有深浅

《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

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

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

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刺远宜深,刺近宜浅

“刺远宜深,刺近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

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

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

“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

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滑氏曰: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无毋通,禁止刺。

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病在内我们就要深刺,病在内浅刺不能引邪外出。

针灸疗法的“七方十剂

一、大方

大方的条件是取穴位多,用针粗,手法重。大方的适应症有:脑出血、风湿性关节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后遗症(此症多侵犯小儿,用针宜细,随刺即起,刺入亦浅,谓之小儿针法。列入大方,因取穴甚多,有时多至二三十穴)等。

二、小方

小方的条件是取穴少,用针细,手法轻。大都用于新病、轻病、身体虚弱的患者。

三、缓方

缓方的条件是:取穴少,留针时间短,间隔日期长。用于许多慢性而轻微的疾患,如神经衰弱、习惯性便秘等

四、急方

急方的条件是:穴位明显好找,操作简便迅速,针灸后立即见效。取穴不拘多少,随时随地都可救急应用。例如晕车、晕船、急性胃肠炎、癫痫发作、小儿惊厥、晕针较重等。

五、奇方

奇方的条件是:只取一穴,中病而止。例如牙痛针翳风、癫痫取太冲、头昏刺百会等。另外,凡只取一穴,屡次使用,病愈为度,也叫奇方。例如因怒气失眠,屡刺行间;消化不良,常针中脘;腰痛多次用肾俞或委中等。

六、偶方

偶方的条件是:两侧取用同名穴,穴位数目左右相等。用于全身病,使左右经络达到平衡,例如:四关穴、两合谷、两太冲同时并用,或不论采取任何穴必须两侧相同,或穴不同而穴数相等。

七、复方

复方有三种形式:

(1)配合法:取了一穴,恐怕疗效不著,再加上同样效果的一穴。例如:头项强痛,取了风池,又加天柱;腰腿疼,取了环跳,又加委中。

(2)并进法:同时患有两种病。例如患有膝关节炎,还有消化不良,取膝眼治关节炎,加中脘治消化不良,再配上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对膝关节和胃病都起到治疗作用。三穴同时并用,对这两种病都能收到效果。

(3)分治法:治疗同时患有两种不相连属病的患者。例如:患了面神经麻痹,又起了荨麻疹。取颊车、地仓治面瘫,又取曲池、臂臑治荨麻疹。曲池行血,又是大肠经的合穴,上通面部。颊车、地仓为胃经穴,荨麻疹多与胃有关联,这样互相配合,互相影响,同时治疗两种不相关联的病,而由穴位使之相通而同时收效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