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怀念您:自杀的外公

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怀念您:自杀的外公

2017-09-17 来源:小崔不抑郁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也许心理治疗师,可以修复我的记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目前还是偏执地不想去治疗。于是,我尝试去学习危机干预和自杀干预,接听心理热线和自杀干预热线。在我有力量面对伤痛时,我的防御方式依旧是升华。

  小编的话——几日前,年仅29岁的中国经济网女记者段丹峰自杀殒命。媒体报道,自杀原因疑为未婚夫出轨,令人无限惋惜。人生在世,种种不测难以避免,但自杀真的是一种伤害性非常大的应对方式,它让自杀者的亲人长期生活在伤痛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生活中的突发伤害呢?心理学者有一些感悟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全文262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怀念您:

  黑暗中的自杀冲动

  外公自杀两年半了,这是我第一次向外界吐露心声。

  前天深夜,我的情绪莫名地波动,突然有一股强烈的自杀冲动——你们都好烦,我想去找外公!在那个时刻,我非常需要外公的庇护。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明白这种情绪的严重性。我努力让自己克制冲动,但是依旧不能阻止痛苦和黑暗一点点将我吞噬。于是,凌晨时我拨打了求助热线。

  电话接通的那一刹那,我嚎啕大哭。因为外公过世至今,我都没有好好哭过,我太需要宣泄了。热线那端的咨询师一直陪着我,直到我情绪稳定。

  第二天,担心患抑郁症的我,去求助了精神科医生。在医生诊断我不抑郁时,我决定将外公自杀这两年多的心情倾诉出来。在心理学上,这或许是一种防御机制:升华。把伤害化为愿景,既是对自己的治疗,也是提醒活着的人们珍爱生命。

  儿时的依恋关系

  儿时的依恋关系,决定成年后的很多东西。2到6岁,我住在外公家,因为那时我的父母参加了高考,都离家去外地念大学。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80年代,外公成了我全部的依靠。

  当干部的外公,在外威严刚正,在家却成了我们这些孩子们的玩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国内教育学和心理学刚刚兴起,外公就能够依照他自己的理念,把我们当作“小大人”来尊重:和我们说话时,或是蹲下,或是把我们抱起来;我们淘气时,他不会盲目批评喊叫,而是听我们说完原因经过,再耐心教育。

  也许因为幼年父母角色的短暂缺失,我在幸福的同时依旧留有遗憾。在内心深处,我的依恋对象似乎是外公。因此,他的自杀对我的暗示作用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何我在情绪波动时,也会想到自杀。

  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自杀遗传”,是认同?模仿?也或许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我深爱的外公。所以,不要自杀!你的自杀也许会让你的亲人陷入“自杀”的消极暗示中,很危险!真的!

  我不知如何原谅你

  得知外公过世的消息,我第一时间赶回家。我至今难以理解,乐观坚强的外公为何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

  即便在他身患中风十几年里,外公依旧每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读书看报,用中风的手做剪报、写社论;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每次看到他,都是一副幸福乐观的模样。

  于是,家里人把矛头都指向外婆,认为外婆那天激烈的争吵逼外公走上绝路。全家人(包括我)在这两年多,心底都压抑着对外婆的怒火。

  后来,还是在那晚我拨打求助热线时,咨询师一语道破天机:“中风患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许你外公十几年一直装作很乐观来掩饰自己心底的情绪,外人难以理解,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乐观起来。对于一个坚强的人,外表有多乐观,内心就有多煎熬。”

  我似乎开始理解外公,但我心里仍然很无奈:外公,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知道这两年里,我们全家人都承受着怎样的伤痛吗?这两年,我努力尝试去原谅你,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原谅你。

  我难以将你同自杀划等号。我学着你的样子,让自己长成一个乐观的人。好多年后,我的内心随着你的逝去突然崩塌了:难道乐观的背后却是对生命的绝望吗?

  一棵大树的倒下

  凡事有利,就必有弊。外公的宠爱,让子女儿孙幸福的同时,也必然造就了他的有些孩子性格不独立。我猜想,我的好多家庭成员,应该都是把外公当做依恋对象的,并且这种依恋关系一直延续到成年。所以这两年半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常整理崩溃的情绪。

  外公过世时,母亲首先告诉我:“不要和任何人说你外公是自杀的!”于是,这句话貌似堵住了我的情绪,以致外公过世两年多,我都无法宣泄情绪。正是这种外表的平静,让家里人把我当成了“情绪的依靠”。

  也许这就是精神分析中的“依恋关系”。以自杀这种惨烈的方式斩断了内心深处如此重要的依恋关系,所有人都难以接受。也许外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解脱了病痛。但是,这种痛苦全都转移到了家人的内心里。让我们所有人的心底,都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本身就缺乏快乐能力的人,也许会就此一蹶不振。

  我的情绪去哪了

  第一年

  外公过世后的第一年,我发现自己丢失了情绪——每天情绪平静得像水。想到外公过世,或者面对家人的“情绪垃圾”,我居然都可以依旧很平静。

  我很担心这种平静下会蕴藏怎样的“风暴”:万一哪天爆发,会不会无法收场?于是,这一年里我两度求助精神科医生。在医生安全抱持的环境下,我依旧无法宣泄情绪。

  医生说我不是抑郁症,只是暂时的情绪消沉。不用服药,但建议我辅助心理治疗。也许是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我始终没能遇到一个让我有安全感的咨询师,去接受面对面的心理治疗。

  第二年

  第二年,我依旧没有情绪,我索性用看书打发如死水般平静的时间。我天马行空地看书,其中还包括哲学书籍。能潜心阅读哲学的人,好像多少有些偏执。

  于是,我开始思考生命的产生及其意义,想在哲学中找到关于死亡的答案。能看懂哲学的人,多数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我变得喜欢争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偏执。

  这一年我做了另一件事情,就是去学习心理咨询技术。起初学习的目的,是我不知如何面对情绪崩溃的家人。而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治疗的过程。

  于是,我在不断寻找内心力量支持自己,再去支持家人的循环反复中又度过了一年。

  第三年

  过完了僵化的两年,我依旧捕捉不到积压在心底需要宣泄的悲伤。于是,我索性不再想“我应该有多悲伤”,取而代之的是开始努力生活,用力去体会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咸我都格外珍惜,因为在殡仪馆送别外公时,我曾握过他的手,体会到死亡之后的世界,是多么冰冷。活着时不好好珍惜,一生很快就走完了。也许外公年近90,在别人眼里是高寿,但在我眼里,永远是一种不圆满的遗憾。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过的证据,那就是留给亲人的回忆。正常的生老病死,时间会冲淡失去亲人的悲伤,留下的或是遗憾,或是温馨,或是感动……

  但是自杀的人,留给家人的是恐惧、悔恨和难以修复的伤痛。逝者生前最后的时间点所发生的自杀事件,似乎剥夺了生者追忆缅怀逝者的权利,因为无论回想起什么,最后都会想到“自杀”的结局。

  也许心理治疗师,可以修复我的记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目前还是偏执地不想去治疗。于是,我尝试去学习危机干预和自杀干预,接听心理热线和自杀干预热线。在我有力量面对伤痛时,我的防御方式依旧是升华。

  最后,真的很想和所有活着的人说:珍惜当下,死亡的解脱没有那么美好。你抛弃的痛苦会转移到周围人的身上。犹如宇宙中物质不灭一样,痛苦不会无缘无故消失。

  所以,在遇到挫折或情绪低落时,千万不要试图用自杀结束一切。寻求专业帮助,积极配合治疗。每个生命,都应珍惜自己存在的美好,善始善终!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