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每日答疑|为什么有人总是喜欢自责?家属如何调整孩子患病后的自责情绪?

每日答疑|为什么有人总是喜欢自责?家属如何调整孩子患病后的自责情绪?

2017-09-13 来源:小崔不抑郁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沉溺于对过往的自责于事无补,而从疾病中发现了积极意义,在后期孩子的治疗和康复中会增加力量感、掌控力。比如,一位家属在孩子生病后意识到先前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生病后她及时调整,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回射,是指把不能直接表达对他人的需求、渴望、情绪而回头转向自己。例如:在攻击别人之后,我们常会因后悔而痛责和伤害自己——进而将攻击对象转向自己,也就是将对别人的负向情绪转移给对自己。

  当回射被觉察到时,那常常会是明智而且是必要的行为。然而,长期未被觉察的回射是一种对接触的打断,它严重地阻绝了当事人与他人或环境间的互动参与。且经常是在真实表达内心的需求后,仍然无法获得满足,甚至爱到伤害或责罚,而发展出来的。例如:有一个孩子气得想要打人,但是如果会因这样的行为受到惩罚时,他也许就会放弃并且将想生气的欲望阻挡在觉察之外。

  表达愤怒的需求并未消失,它得要流向某个地方。所以,孩子也许会将愤怒转向自己,即使环境已经改变而且也没有人威胁他了,仍然维持这种解决方式的话,他的行为已经固着了,回射变成一种固着的接触模式,且未曾被觉察到。

  在孩子被诊断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初期,很多家属有深深的自责情绪,有的家属甚至把以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全盘否定:3岁前我不该把他送到爷爷奶奶那儿,初中时我不该让他年龄那么小就住校,大学毕业后我不该同意他出国学习……

  家属的这种自责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作为家属,调整这种自责情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家属要正确认识疾病的成因。精神疾病是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疾病,我们通常说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充其量只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一部分,与生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家属要学会从疾病中发现积极的意义。生病是一个信号,它是在提示个体和家庭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在今后应该注意什么。作为父母,沉溺于对过往的自责于事无补,而从疾病中发现了积极意义,在后期孩子的治疗和康复中会增加力量感、掌控力。比如,一位家属在孩子生病后意识到先前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生病后她及时调整,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第三,家属需要检查一下是否存在抑郁情绪。很多家属在孩子被诊断的初期都有焦虑抑郁情绪,而自责自罪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表现。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