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14岁少女校园自杀,愿天堂没有“阴森”的家

14岁少女校园自杀,愿天堂没有“阴森”的家

2017-06-22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小黄作为一个“成绩优异,老师喜欢”的学生,自杀倾向绝不是突发事件,而是遗书中说的“计划”的。情绪低落,自然也不是偶尔有之,那么,老师与家人却无一人重视。是否因为“成绩优异”掩盖了一切?不得而知。

  “14岁少女校园自杀,遗书让人心痛。”11月26日法制网爆出这条新闻。

  内容如下:

  广东一名初二女生小黄在校喝农药自杀身亡,据了解,她的父母离异,平时很少见到。在她的课桌上找到的遗书让人心痛!上面写道:我为什么要在学校结束?因为我希望我站在奈何桥上看人间最后一眼的时候,看到的不是阴森的所谓的“家”,而是教室里的你们。

  据悉,约在5、6年前,小黄父母离异。她父亲在外做生意,很少在家,母亲与她也很少见面。起初,她跟随姑姑一起生活,上中学后转而跟爷爷奶奶生活。

  小黄在校成绩优异,很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

  然而,遗书里还有这么一句:

  有时候,我甚至去想,有你们那么开心,不如,我的计划就算了吧,回到家,还是要把计划继续下去吧。我为什么要在学校结束?好像,我除了和你们的友情,一无所有。

  家是寒冷身体的避风港,父母是受伤心灵的创可贴。

  但是,恰恰是父母,亲手拆了房顶,撕开伤口,让一个敏感脆弱的灵魂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评论中,有人说,这个女孩太脆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只想说,你不是她。你没有经历过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你,没有权利抱怨她不珍惜生命!

  一个十几岁的学生,不可能不知道,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勇敢地活下去。只是,她做不到。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

  所以,为什么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应该设)一定要设心理咨询室?因为,当父母不配为父母时,她还有专门的一对一的心理支持!这个很重要!我们不能在一条鲜活的生命,变为一具冰冷的尸体时,再责怪一个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为什么不珍惜生命?”这不人道!

  对于“自杀”这种事,只有防患于未然,没有亡羊补牢。

  据国外调查,13-14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占29%,我国的调查显示,15-26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占18%。在国内,无论是自杀意向还是自杀行为的发生,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

  如果大家都从青春期过来,就应该知道青春期意味着什么。

  心理学上说,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

  此期出现较多的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如:心理上的成熟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里断乳与精神寄托之间的矛盾;心里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为什么大家提起青春期,总是用“混乱,迷茫,矛盾,失落,纠结”来形容?因为,青春期本身就是最“动荡的时期”。

  对生理成长的困惑,心里混乱的纠结,课程学业的在意,交际能力的感悟,异性之间的好奇,自我意识的敏感……等等,已是内外压力重重。若这个时候,父母再天天吵架、打架、冷暴力、甚至闹离婚。让孩子如何面对?如何承受?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与生理双重加剧成长的非常时期。孩子本身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有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意愿。只是因为心智不够成熟,有时难免偏颇。家长只要正确引导就好。

  能做到把家庭经营地温暖舒适,夫妻相处和睦,真正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盯着成绩。就已经是很好的父母了。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敏感,别看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父母所做的一切,他都感知得到。即使他犯二,也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看看自己的重要性,顺便看看父母的反应。

  没有一种方法适用所有的孩子。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只是断断续续的。比如,孩子小学跟爷爷奶奶生活,初中才和父母一起生活。或者,三年级之前和姑姑生活,四年级和父母生活,五年级以后又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断的。一旦出现问题,父母的教育是没用的。一点用都!没!有!此时,有两点可做:一,闭嘴。让孩子自行修复,寻找出路。二,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关系是一切的基础。亲子关系若出现了问题,孩子从心理上,不信任、不认同自己的父母。如果你是孩子,你觉得父母的话管用吗?

  为人父母,实属不易。尤其是没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习到良性的教养方式,只能是一路摸索着前进。可是,走着走着,孩子就大了。有些事,错过了,就永远的错过了,没有弥补的机会。比如小黄,即使她的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又能怎样?能让她起死回生吗?不能。这就是,永远的错过了!

  曾经有一个同学,男的,年近三十,他说他一辈子都不会生孩子。因为,在他们村,父母打架、离婚、打孩子是最自然的存在。就他,属于挨打比较少和比较轻的,印象中,不止一次被打的鼻出血,或者皮肤青紫。从那时起,他就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离开这个村。二是,永远不生孩子。

  后来,他走上了心理学的学习之路。一是为了拯救自己。二是为了帮助别人。

  没有父母永远正确。大家都是凡人,是人都会出错。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对父母的要求,修缮自己不完美的内心。

  愿老师与家长多关心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动态,愿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形同虚设,愿家长与学校多给与孩子关于生命与成长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学业。

  蒋勋老师说,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

  小黄作为一个“成绩优异,老师喜欢”的学生,自杀倾向绝不是突发事件,而是遗书中说的“计划”的。情绪低落,自然也不是偶尔有之,那么,老师与家人却无一人重视。是否因为“成绩优异”掩盖了一切?不得而知。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