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美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美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2017-06-22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另一方面,大人在她们面临困境时及时送上一点吃的,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种印象:世间不是所有的“分歧”都要争出个“你赢我输”,用一种更温柔、更温情的方式,事情也会得到解决。

  大年初一,给大家拜年啦~,抢到拜年的沙发,有木有?说到食物,在孩子的情感体验以及和谐相处中,都起到调节作用,对孩子的性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今天跟大家聊聊美食,都说孩子爱美食,其实美食也爱孩子,年味里一定要好好满足一下我们的小吃货哦~??????????????????

  大约十岁之前,一个很冷的冬天,我在河边玩一个爸爸买给我的新皮球。在我们小时候,拥有这样的玩物是很难得的。所以玩的尽兴,玩得忘形,一不小心,掉河里去了。

  在冷水中挣扎的我,好不容易爬上岸,全身又冻得哆哆嗦嗦,就像一只从冰窟窿里爬出来的小小鸟,想哭泣嘴巴怎么也没张开。

  回到家,妈妈帮我脱下湿衣服,让我上床偎着。接着,妈妈就去厨房捣鼓,一会端来两个煎荷包蛋,记得时光在那刻瞬间美了起来。

  幽暗的光线下,橙黄的煎蛋幽微地冒着热气,缓缓上腾。一股来自于田野的菜籽油的香气紧紧拥住一个少年忧伤的心,端蛋的那个人,温和慈祥,她,就是妈妈。

  那碗蛋,吹散了那个寒冬所有的冷,世界暖和极了。

  现在,我来问你,在你童年的记忆里,有没有这样的一碗美食,或面条,或蛋汤,甚至简单的炒蛋饭,从母亲的手里接过来,温馨过你幼小的心?

  每个人可能都会回想到那个与美食有关的生活片段,然后多年前的温情会像潮水一样,一阵一阵地望上涌。

  是的,这些滋润过我们童年的爱的味道,像那些年我们吃过的盐和油一样,在我们体内细胞里化为营养,助我们日日成长。

  女儿钰桐现在已经三岁多了。吃过妈妈做的饭食无数。

  每每问起,小丫头都神气地昂起小脑袋:“钰桐最喜欢洋葱、红萝卜、西兰花、鸡蛋……”红红绿绿的颜色,每回出现在钰桐的菜盘里,她的面前宛然有了一个小小的花园,只不过这个小小花园里种的全是熟菜饭食,还飘散着油盐酱醋交织在一起的香味。

  那一刻,小姑娘的眼神清亮,心也柔软。接着呢,变着法儿来“讨好”(感激)母亲。看来,享受过美食的孩子还学会感恩了。

  有人说过:这世上,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也;又说:千错万错,做个吃货总没错。当世界变幻万千,背一身担子,走一段起伏的前程。谁不愿意就此停歇一下,来一碗酒,吃一口肉,快意下人生呢?

  从食物中寻求快乐这种心理基因,真的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因为小孩子也会有这样的体验。

  有一次,钰桐闹情绪。妈妈和她交流了一下,也没见效果,看来面对面的沟通并不是时时刻刻会起作用了。

  后来,妈妈准备了小点心、酸奶,桌上铺上干净的餐垫,还摆了一盆花。其实当妈的当时只是想很有“仪式”感地给小姑娘准备一次晚饭前的茶点。

  我还像童话里仆人一样,弯了一下腰,伸出右手,轻声说到:“仙妮公主(幼儿园他们玩的游戏,回家女儿经常以仙妮公主自称),您的茶点时光到了。”

  瞬间,钰桐的眼睛亮了,磨磨蹭蹭地吃着小蛋糕,喝酸奶,桌上的小花映衬着她的脸,感觉这一切都生动起来!

  令我没想到,娃娃的情绪明显见涨,越来越活跃,开始哈哈地笑了,开始粘着妈妈说很多的话。当然也少不了对妈妈的关爱,比如:妈妈你没饿吧?妈妈你的嘴巴好了,不痛了吧?当然还伴随着她那关切的“小眼神”。

  你说那一刻,不是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吗?

  当妈的一点美食,不仅治愈了娃娃;被治愈了的娃娃,又来治愈妈妈。多么美好的良性情感循环。

  我发现,除了情感上的治愈和导向,解决小娃娃之间的“小纠纷”,美食也管用的。

  一次,钰桐邀请小伙伴唐心来家里玩儿。刚开始,还能相互“谦让”,配合地还好。过了一会,气氛开始紧张了,俩娃开始起纠纷了:钰桐要画画;唐心要做“草莓派”。

  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双方没有妥协的空间;然后我又参与进来,试图能引导她们自己能协调好,依然不成功。双方僵持在那里,小脸儿都绷得紧紧的。空气越来越紧张。

  我的天,该怎么办哟?

  一看时间,快六点了,小娃儿应该有点饿吧。端来一盘水果拼盘。总算转移了她们的注意力,每人拿着牙签“卡擦卡擦”地吃起来。

  默默地吃了一会,大概是甜滋滋水分充足的水果滋润到了心田,唐心开始有了笑容,主动和钰桐说话;钰桐的嘴角也有了微笑,“卡擦卡擦”吃得更欢。

  “唐心,我想做‘草莓派’。”女儿竟然改变了想法,不再坚持画画。

  难道是吃水果引发了你对做“草莓派”的兴趣?

  结果,俩孩子又“和好如初”,一个拿玩具刀切玩具草莓,一个拿玩具锅烧水,井然有序。我在一旁都看得“津津有味”。

  一会,“草莓派”做好了,唐心拿着“草莓派”端给我:“阿姨,吃我做的‘草莓派’吧”。钰桐不甘示弱了:“妈妈,我的‘草莓派’也做好了,好好吃哦。”我忙着这个的“品尝”一下,那个的“品尝”一下。

  那一刻,感觉当个大人,真是很简单地幸福着!

  其实,如果大人任其不管,可能娃娃也会自己解决相处的“矛盾”(比如争吵等)。

  但是,如果因为一盘水果的“插足”,让孩子们重归如好,我倒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调节”。

  因为一方面,每个心情不好的人(大人小孩都一样)都愿意享受美食带给他们的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大人在她们面临困境时及时送上一点吃的,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种印象:世间不是所有的“分歧”都要争出个“你赢我输”,用一种更温柔、更温情的方式,事情也会得到解决。

  而事实也证明,钰桐和唐心这次小纠纷也是以温和的方式解决的。而且,临走时,唐心还依依不舍,嘴里不断地说:“钰桐,明天我们还要一起玩哦。”

  食物,在孩子的情感体验,以及和谐相处中,都起到调节作用。而且,对孩子的性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英国的斯旺西大学心理学教授本顿曾经指出:如果想使性格暴躁或过度活跃的儿童变乖,可以从改变其饮食习惯入手。

  科学家还指出,鸡肉、羊肉、卷心菜、米饭、香蕉和苹果等食物能使孩子亢奋的情绪和行为得到稳定。

  因此,那些在厨房里挥勺的父母们,他们不仅在油盐酱醋的努力中,填饱一家人的胃,还促成了他们的孩子的健康心理成长。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