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微博上又一则消息震惊了所有人,韩国艺人雪莉结束了生命。。。
之后,网上出现了她在节目中笑着哭的视频,紧随着,微博上也出现了“微笑的抑郁症患者”的热搜。觉得遗憾的是好像只有一个生命的结束才能唤起大家对抑郁症问题的重视。
就在前几天,我的来访者也在咨询中谈到了身边的人对自己痛苦的不理解。“他们说我看着挺开心的,不像有抑郁症”。然而,她的痛苦,和每天陪伴着她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我在咨询中却体会的一清二楚。没有人会对一个身体受伤流血的人在说,“你没有受伤,别矫情了”,没有人会对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说,“你没残疾,你应该像别人一样”,“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人们却在以这样的态度面对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碍和疾病。
抑郁症是真实的
抑郁症是世界各地导致功能性残疾的首要原因。
抑郁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影响着全世界超过三亿人。目前,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的年轻人群体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并且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残原因(WHO,2019)。抑郁症的症状会一点一点剥夺一个人的精力,会剥夺一个人对生命的希望和体验快乐的能力,会剥夺一个人正常的睡眠、认知和进食,最终让他们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正常功能(生活自理、学习、工作、社交等)。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在:
大部分时间心情郁闷低落,
丧失对人、事的兴趣或享受感,
精力不足,乏力,可能没有做什么,却觉得没有力气做事情,
睡眠和食欲紊乱,
精神迟滞或激越(坐立不安),
丧失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产生负罪感,
注意力、记忆力及决定能力等受到影响,
有自杀的想法。
心理学家Beck总结就是抑郁症就是三个消极:消极看世界,消极看自己,消极看未来。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既然可以微笑,可以出门,可以不能被别人看出就意味着他们并没有什么大事,但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过分为他人着想,压抑自己的感受正是抑郁症的源头问题之一,往往越难被看出的的患者,严重程度及导致抑郁的心理模式越根深蒂固,也其实越需要帮助。不被人看出意味着他们已经发展出一种行为方式伪装自己,说明这样的状态一般从很早就开始发展。
到底为什么一个人会有抑郁症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抑郁症的产生原因,很多人会觉得是他们太敏感,太矫情,“你各方面条件都不差,有什么可抑郁的”。但实际上,是否抑郁,并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更不是一两个标签就可以解释的。
临床心理学上认为,抑郁症的产生是因为原生家庭和早期经历塑造出的心理模式无法帮助他们适应当下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引起压力的情形所导致的。面对这些情形,经过他们心理模式的“过滤”,让一个人产生关于自己、他人及未来消极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会倾向于采取比较消极的面对方式,比如逃避、变得被动等,就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抑郁症。
这些心理模式的形成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通过跟父母的相处,跟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我们的经历无意识地被动地习得的模式,是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这些模式的形成和维持是因为它们在早期的环境中是能够帮助我们,于是潜移默化地被我们内化,逐渐地成为了自动、无意识、固定的模式。
比如一些常见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对自己过分苛刻:完美主义、忽视自己的优点及成果、过分注视缺点、夸大错误、黑白思维,应该倾向、会用较消极的标签去评判自己等苛刻的态度。
自卑,消极的自我评价:低价质感,他们总是会有低人一等,不如他人的感觉。
需要他人的认可。
过分优先他人的感受,忽视自己。
过分看重结果,忽略过程,并且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大部分取决于取得的成就。
内在归因:会倾向于把错误、失败的原因归到自己的内在问题,比如一件事失败了,他们会直接认为是自己无能。
习惯逃避。
习惯顺从和忍受。
一系列自我过分苛刻的态度维持了一个人的低价值感或者自卑感,自己无法认可自己,那么通常一个人就会更在意别人的评价。
因消极的自我定义,在跟别人相处时,会害怕自由地表达自己,会总习惯先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个人会过分压抑自己,使得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几乎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同时,因自己消极地评价自己,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其他人也会对他们产生不好的评价或者排斥他们。
他们会把失败、错误归因于自己(比如说,如果犯错了,一个抑郁症的人会想“我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我就是个废物”)。他们会倾向于给自己定不现实的目标,在面对困难和新的环境时,他们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常常逃避或者拖延。即使做到了,也会轻视这些成果,或者专注消极的细节。这样的态度和行为导致他们也越来越没有动力、更不容易有机会去取得一些成果,或者在过程中更容易放弃。这样的“失败”回到他们的脑海中就变成了“你看,我就是个废物,我就是不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同样一件事,也许你的想法可以很中立、很积极,那是因为你的心理模式能够帮助你去面对这些。但是抑郁症患者他们的经历丢给他们的心理模式,却让他们自动、固定地产生消极、绝望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一个人有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并不是他的错。
从抑郁症中走出来,需要科学,系统和专业的干预,而身边人际关系上的理解和支持对抑郁症的恢复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能够做到完全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但是起码每个人可以做的,是不要去伤害他们。
那么到底在跟抑郁症患者的人相处时要避免做什么呢?
不要对抑郁症患者做的12件事
不要不承认他们的痛苦
不被身边的人承认自己的痛苦,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是最受伤、最残酷的事情之一。“其实你没什么事儿,就是太敏感”,“你什么都不缺有什么可抑郁的”,“这没什么,睡一觉就好了”等这样的评论正是轻视他们心理痛苦的表现。这样的话到了抑郁症的人的耳朵里,除了觉得不被人理解,觉得自己更孤单、对世界更绝望之外,还会增加他们内疚、自责情绪,或者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排斥自己的感受,抵触寻求帮助,使抑郁症更严重。
不要评判他们
在承认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且让对方知道我们理解是很重要的。而做到这点,就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从他们眼里看到的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不带任何评判心态,与他们共情。通常有抑郁症的人对自己本身就充满评判,再加上症状的影响,他们会持续性地有负罪感和愧疚感,所以尽量不要去说“应该,不好、是非对错“这样评判的字眼,因为这样的评论除了让他们更自责之外,没有一点用处。接受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允许他们现在没有办法做到积极的去面对。被接受是改变的第一步。
不要责怪
没有人愿意有抑郁症,患有抑郁症更不是他们选择的。正如我在上部分解释的,抑郁症不意味一个人不坚强、矫情,更不需要经历大灾大难才能有抑郁症。所以即使你很难理解,但也请不要表现出责怪和嫌弃的态度。
不要不鼓励
抑郁症患者本身就习惯消极地看待自己,不会自我鼓励,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人指出他们的成果和进步并给予鼓励,也能够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看到自己的价值。
不要满口心灵鸡汤
“一切都会好的”,“生活充满希望”,这样表面的心灵鸡汤如果有用,那么抑郁症患者其实可能早就好了。
不要过度同情
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再加上抑郁症症状的影响,让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极端消极。所以过度的同情只会加深他们“低人一等”的感受。
不要为他们的问题过度负责
当身边有人被诊断为抑郁症,尤其如果是亲人,我们会很想帮助他们,很想让他们快点好起来。除了照顾他们、为他们多做事,很多时候可能也会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会掂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甚至过分关注他,这些都可能会有一定的反作用。
虽然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并不是一个人选择的,但是这些已经习得的心理模式确实也只有他们才可以改变。过度为他们的问题负责任,替他们解决问题,只会让他们加强对身边人的依赖,减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维持这些心理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他们。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药物上
药物的效果只是减轻症状的程度,切断一定的神经让病人暂时不感受到痛苦。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之后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很有可能又会重新出现抑郁症的症状。
不要强迫
抑郁症的症状会让一个人失去行动的能力,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身边有人督促、鼓励非常重要,但是不要强迫他。如果实在抵触做一些事情,说明这件事对于他们过于困难,强迫不仅不会帮助他们,反而会增加心理上的压力。所以请不要强迫,而是用一种平等、商量的态度,从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
放低标准,以当下的状态当作起点,一点一点向前进。
不要等严重了才采取措施
在抑郁症症状开始发展的过程中,越早的干预和帮助越能及时预防症状的加重和恶化。很多情况下,时间不会治愈抑郁症,只会越来越巩固他们的“无功能”“非适应性”的心理模式。
不要无视他们轻生的想法
黑白思维、消极滤网等等在认知上的曲解加上本身抑郁症的症状,让抑郁症患者对未来的看法极端绝望,再加上低自尊感,让他们在很多情况下会把自杀看作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自杀的想法的产生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
很多人会怕跟他们谈论自杀会让他们真的去做,而事实并非如此。不被重视,不被倾听才会增加结束生命的危险。
这个时候要去倾听他们,不要去评判或者责怪他们的想法,“你怎么可以这么想”,“这样太自私了”这类评论反而可能会加重他们自杀的意念。
理解他们的痛苦,陪伴他们,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不要追求快
从抑郁症走出来不容易,除了要跟抑郁症的症状做抗争,一点一点地改变“有害的”心理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些改变了,才能防止下次抑郁症的出现,否则一旦生活中有情形“激活”了这些模式,就很有可能复发抑郁症。临床上会经常遇见来访者稍微有些好转就自动离开了咨询。但是过一阵子又会回来,这样反反复复。所以不要追求快,听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意见,一点一点地脱离咨询。
1、舍曲林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 2、舍曲林也用于治疗强迫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强迫症初始症状的复发。
健客价: ¥77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治疗强迫性神经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其它详见说明书。
健客价: ¥28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
健客价: ¥37本品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健客价: ¥87轻、中度抑郁和焦虑。 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官能症,隐匿性抑郁,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郁,嗜酒及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郁。
健客价: ¥49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布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
健客价: ¥91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健客价: ¥99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 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 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
健客价: ¥59本品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145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健客价: ¥106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对于伴有或不伴焦虑症的患者均有效。
健客价: ¥51用于治疗抑郁症,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
健客价: ¥225舍曲林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 舍曲林也用于治疗强迫症,初始治疗有反应后,舍曲林在治疗强迫症二年的时间内,仍保持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健客价: ¥16盐酸帕罗西汀片,适应症为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状: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
健客价: ¥281.抑郁症:百优解片用于治疗抑郁症状,伴有或不伴有焦虑症状。 2.强迫症:百优解片用于治疗伴有或不伴有抑郁的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 3.神经性贪食症:百优解片用于缓解伴有或不伴有抑郁的贪食和导泻行为。
健客价: ¥245主要用于抑郁症,亦可用于治疗强迫症。(详见内包装说明书)
健客价: ¥14治疗抑郁症。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
健客价: ¥98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健客价: ¥53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本品的镇静作用较强,主要用于治疗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
健客价: ¥46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和伴有抑郁症状的焦虑症以及药物依赖者戒断后的情绪障碍。
健客价: ¥61用于治疗抑郁症。
健客价: ¥68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包括伴随焦虑、有或无躁狂史的抑郁症。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舍曲林可有效地防止抑郁症的复发和再发。舍曲林也用于治疗强迫症。初始治疗有反应后,舍曲林在治疗强迫症的二年时间内,依然保持它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健客价: ¥19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
健客价: ¥65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常见的抑郁症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症常见的社交焦虑的症状:心悸,出汗,气短
健客价: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