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分类 > 精神障碍 > “自恋型人格”:把自我黏贴在他人身上 |「人格结构」

“自恋型人格”:把自我黏贴在他人身上 |「人格结构」

2018-04-20 来源:简单心理Uni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其实不管自恋也好,强迫也好,都只是我们人为创造出来的概念。我们的命名我们的诊断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描述和理解在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以及人的痛苦。

自恋型人格是指什么?

1.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
 
2.所有形式的自恋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觉得或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
 
自恋者常用的防御有哪些?
 
1.理想化
 
2.贬低
 
3.两者一吹一唱。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人自然受到遍地,反之亦然。
 
受自恋倾向驱使的人容易陷入追求完美来达到防御目的。
 
有时自恋者会把自尊的感觉转嫁他人,将恋人、导师或英雄视作完人,再通过认同此人来体验自我膨胀的感觉。有些终身实践着这种模式,将某人理想化,然后再发现其缺陷后一棒打死。他们对自恋困境的完美解决即是天性的自我攻击:用想象自己的完美来补偿自体的缺陷;这种缺陷如此可鄙,似乎只有尽善尽美才能掩其卑劣。然而,完美并不存在。因此这一策略注定失败,于是遭到鄙视的自体会再次浮现。
 
自恋者与他人的关系模式是怎样的?
 
自恋心理起源于一种特定形式的关注甚至溺爱,这种关爱隐含得前提是,如果儿童能后配合自我中心的父母,便能如愿以偿。
 
治疗师很难让他们真切地体会以下做法:不带评判眼光,不含剥削性质的接受他人,不用理想化来防御,以及不畏惧真诚地表达自己究竟是何感受。自恋者缺乏想象上述情境的基础;治疗中,治疗师以身作则的接纳态度可以作为认同的榜样,有助于他们切身理解亲密情感。
 
父母潜移默化的信息:“你和我不一样,你现在什么都有”是孩子困惑的始作俑者。没有人能拥有一切,每一代人都会面临不同时代的困扰。孩子将自信和自尊与父母的目标相连,是一种极其有害的传承。
 
自恋者的自体体验有哪些?
 
1.非此即彼。在两种极端状态中徘徊。
 
2.疑病观念,对死亡的极度恐惧
 
3.隐晦的回避表现。
 
如何诊断自恋型人格?
 
1.保持耐心
 
2.共情失败后,弥补伤害的唯一方式是当面表达歉意(但不要过度谴责)。
 
3.无论自恋者的外在表现如何令人生厌,都需要对其内在的自体状态保持关注。
 
治疗师的任务:促使自恋者觉察,并诚实对待自己的行为,但同时切忌过度刺激,以免他们退出治疗。
 
每个虚荣而浮夸的自恋者心中都隐藏着害羞而怯懦的阴影,而任何抑郁且自责的自恋者心中也都潜伏着自命不凡的幻象。
 
我们知道在弗洛伊德的时代,是在维多利亚的一个文化下的。个体的超我是特别特别严厉的,在那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可能个体的痛苦,或者说更大的冲突,是来源于被压抑的本我的需要和这个严厉的超我之间的一个冲突。
 
所以,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弗洛伊德的理论并没有特别关注自恋的一个原因。也让我们了解到,其实不管自恋也好,强迫也好,都只是我们人为创造出来的概念。我们的命名我们的诊断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去描述和理解在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以及人的痛苦。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