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精神治疗 > 如何才能避免精神科患者的暴力与自伤行为?

如何才能避免精神科患者的暴力与自伤行为?

2017-06-12 来源:精神科护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由于精神病患者家属对其置之不理,或者表露出嫌弃的意味,从未悉心照顾过患者,长久以来患者会对其家属产生仇视心理,一旦其家属有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触动了患者,患者就会用极端的手段去平抚心理的不快,有可能会危及到其家属的生命安全。

  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或精神病状的影响下,突发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其中以攻击为最常见。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和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暴力行为具有突发、多变、凶狠、残暴、后果严重等特点。

  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一度成为社会关注并加以防范的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行为,因此,医护人员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应严厉控制,并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治疗,力求对精神病患一切可能产生暴力行为的因素提早处理,把隐患扼杀在产生的萌芽期。

  原因分析

  1、受精神症状支配

  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与患者心理活动紊乱密切相关,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特别当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不配合态度采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问题,如强行让患者服药、打针,强行让患者吃饭、睡觉等,更会激起患者的敌对态度,当患者的心情压抑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爆发,严重者甚至会破坏公共设施,对医护人员进行人身攻击或自伤。此外,当患者对医护提出要求未得到同意时,也会发生暴力行为。

  2、家庭社会因素

  由于精神病患者家属对其置之不理,或者表露出嫌弃的意味,从未悉心照顾过患者,长久以来患者会对其家属产生仇视心理,一旦其家属有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触动了患者,患者就会用极端的手段去平抚心理的不快,有可能会危及到其家属的生命安全。除了家庭,还有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也会造成患者的厌世情结,社会给予患者一定的压力,当患者无法承担来自整个社会的重负时,会面临崩溃,有可能会发生自残行为,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

  3、自知力因素

  患者对自己精神病状态的认知能力越低,产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由于患者认知能力低,对于被迫入院会产生恐惧和严重不满,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有所怀疑,甚至会有被害妄想,因此,对医护人员产生抵抗态度,言行过当可能会谩骂和攻击医护人员,从而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治疗进程。

  护理对策

  1、防患于未然:对于患者的暴力行为,医护人员只有早发现、早控制才能有效的进行防范。

  2、加强对暴力防控能力的培训:识别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和信号,学会自身的防护方法,对于暴力袭击,首先学会自保才有可能进一步制服患者。

  3、营造温暖缓和的生活环境: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需提供单独的病房,让患者有充分的空间活动,二来也可避免其它患者受到其倾害。医护人员还应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施以关爱的之心,给其营造温暖和缓和的生活环境。

  4、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对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变化都应及时做好应对措施,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很重要。

  自杀行为

  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如何识别患者自杀的征兆,采用适当的措施预防患者的自杀,帮助患者保持生命、健康与尊严。

  原因分析

  1、遗传因素

  家庭的自杀行为历史是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家庭成员曾经出现过自杀行为,患者受到一定的刺激就会对其进行模仿,这与家庭的压力过大和遗传物质的传递有关。

  2、病情因素

  做好评估,研究表明病程较长、易反复者容易发生自杀行为。精神病人的自杀大多数都发生在刚出院的缓解期,特别当患者初入社会的不适应性,还有家人的不理解都会引起患者自杀心理。

  3、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因药物的副作用引起患者自杀。精神分裂病人自杀与应用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有关。

  护理对策

  1、加强巡视和守卫工作:医院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巡视和守卫工作,时刻保持警惕意识。

  2、避免患者接触到能够自残的工具:尽管避免患者接触到能够自残的工具,例如小刀,绳子,钉子等危险物品,力求患者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对于有异常行为的患者应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情况,平时要时常开导患者,为患者排忧解难,对于家里曾经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更应着重看待,这都要求医护人员熟悉每个患者的家庭背景材料,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对策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4、实施约束保护: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知患者的监护人[2]。

  5、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教育:培养患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承担压力的勇气和能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