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死亡意味着什么

死亡意味着什么

2017-04-11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有些患绝症的孩子从容得令人震惊。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倾听而不夹杂自己的焦虑,就可以发现,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在谈论死亡时也很轻松。

  奶奶去世了。玛尔琳为了把这个消息告诉5岁的儿子安托万,显得战战兢兢、异常小心:

  “她去了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

  安托万看着自己的妈妈,用一种满不在乎的口吻说:

  “哦,她死了!”

  孩子只要经历过秋天,就知道有落叶。他应该看到过被人拍死的苍蝇、蔫了的花朵、柏油路上被碾死的鸽子,甚至还会发现一只一动不动的仓鼠。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死亡“这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孩子9岁左右时无法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要对他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找一些没有意义的借口。

  孩子在生命的前10年中完全没有经历过自己比较喜爱的某只宠物死去或者某个人离世,这种情况很少见。一条红色小鱼或一只小狗、以为祖辈、学校里的某个小伙伴、父母的某位朋友、兄弟或者姐妹,甚至是父母,他们都有可能突然死去。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明白,不同事物的永远离去是否同样重要!那父母应该怎么回应孩子呢?说实话!

  说实话并非要我们突然告诉孩子一个他还无法理解的事实,猛地给他一击。学校里的某位朋友去世会让你心绪起伏,一条红色小鱼死了会让你感到难过。我们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孩子,尤其当这些情绪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时候。

  父母的离世让你痛苦,一位老同学的逝去让你伤心,一条金鱼的死让你不安。孩子会直接感受到你的情绪,即使你没有表露出来。

  孩子能感受到,也能明白这个事实,所以没有必要对他隐瞒。如果你真的隐瞒了,一方面,他可能会感到惊恐不安,而另一方面,他可能会不再信任你。被掩盖的秘而不宣的事情要比说出来的事情更让人害怕。孩子会隐约觉察到你没有对他说实话。总而言之,他会不再信任你,或者对自己失去信心。

  如果你固执己见,坚决否认事实,孩子就会开始怀疑自己观察到的事实,并且产生消极心理。就像你否认他隐约察觉到的事实一样,他会因此推断出对于某些事情他没有权利知道。这可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为了向父母表明他很乖,他会隐瞒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

  心理学家现在很确定的一点是,事情的真相带来的伤害比我们想象的要小一些,即使这些事实听起来令人非常痛心。

  他的爸爸自杀了吗?他的妈妈因为交通事故去世了吗?他的妹妹因为身患癌症而去了天堂吗?他需要知道这些,这很重要。要对他说明实际情况,同时要注意这些事情会让孩子在头脑中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倾听并向孩子提出和他的想象有关的问题。不过,即使你非常清楚地想他说明了一些事情,他的情绪也会像放在他耳边的一台过滤器一样,导致他曲解你的意思。

  要允许他多次提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允许他讲述他的感受、他的想象,允许他提到脑子里想到的所有问题,甚至那些在你看来荒唐可笑的问题。

  倾听他的想象,只有在他陈述有误或者描述的画面充满暴力时,才进行纠正。

  向他好好解释他的父亲为什么会这样(永远离开他),解释事情发生的背景,尽可能地向他解释父亲身患疾病的原因。孩子很有可能认为身边突如其来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要再三对他强调,他对此没有任何责任,他有权利体验所有的感受;他可以感到愤怒,也可以感到悲伤。

  是的,他有权利感到非常生气:那个曾经身为他父亲的人突然狠心地离开,或者说狠心地将他抛弃了。不管死亡、自杀、疾病或车祸的原因是什么,孩子都会认为自己被那个曾经深爱和需要的人给抛弃了。最关键的是,要让他有自己的感受,并且表达自己的愤怒。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一名瑞士医生。自开始从医直到1999年1月去世,她曾耐心地倾听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和孩子临死前对她的倾诉,她曾陪伴成千上万人度过死亡前的时光,帮助他们的家人对逝者做最后的道别。在她的著作中,她公开了那些人对她吐露的心声,记录下了自己观察到的一切。现在大家一致认同要在逝者离世前与他道别,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她是第一个对此类问题进行描述的人。当我们面对父母离世的事实时,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这个心理过程其实和自己心爱的宠物死去时一样:

  首先是否认事情的发生:

  “不,他(她)没有死。这不可能。”

  接下来是愤怒:

  “这不公平,爸爸。你好坏,你没有照顾好小仓鼠。”

  “你为什么走了,我不要你走,这不公平!”

  这个时候,如果你试图让孩子平静下来,并说出类似“你知道,你的小仓鼠已经很老了”“我再给你买一只吧”这样的话,或者动之以情,说“你爸爸(妈妈)也没有办法,你知道,他(她)那么爱你”,所有这些都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孩子需要的是发泄怒火。

  所以,在他哭泣时,我们要倾听、接纳他的情绪,说类似“你以前那么喜欢你的小仓鼠”“你真的很难受”“你生气了,你希望他(她)能跟你在一起”这样的话。

  接下来,孩子会陷入消沉的情绪。这时,孩子处在一个回归内心的阶段。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再感知。他会沉浸在过去,重新回忆自己i和逝去的这个人或宠物的关系。所以,我们要陪着他、让他哭、让他诉说。在接受事实之前,他必然会感到悲伤。

  接受这个事实之后,他可能变得依恋他人。这意味着他与离开的人或宠物的道别已经终结。

  某人的离世或者某只宠物的死亡,可能会让孩子想起另一个自己深爱的人。孩子体温并不意味着他很焦虑,只有大人不回答或者回答得含糊其辞,才会让孩子感到不安;提问后没有得到答复才会让人焦虑。不过我们也要明白,过度的安抚也不起任何作用。

  “我不会死的。亲爱的,你也是。只有那些非常老的人才会死。”

  他很可能这样反驳你:

  “那小马呢?它死了,可是它不老啊!”

  这时,你就必须澄清说:

  ”那是一次意外。“

  孩子不傻,他知道人可能因为意外死亡,但是他感觉到妈妈在尽量避免跟他谈这个话题,而这正是让他害怕的地方。避开这个话题意味着其中可能有什么风险。而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他就不会那么惶恐不安。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辨明事情发展的方向,并且可以为了理解事件本身、弄清楚事实真相、减少心中的疑惑而提出相应的问题。

  孩子可以和你一样从容地接受死亡。除非他自己身染重病,否则9岁前他对死亡并不会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他可能会提出一些让人心烦意乱的问题,自己却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比如他可能问奶奶:“你说,你什么时候死呢?”他也可能问妈妈:“”你知道,妈妈,如果你死了,你所有的珠宝就都归我了。“这是玛戈四岁时对我说的话。后来,她又问我奶奶死了没有,并且加上一句:”如果她死了,我们就可以给她的灵魂寄一张明信片了。我们在她的胸前放一封信,这样就可以每天看到她了。“

  有些患绝症的孩子从容得令人震惊。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倾听而不夹杂自己的焦虑,就可以发现,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在谈论死亡时也很轻松。如果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们就会闭口不谈。他们极其敏感,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需要,不祈盼别人和自己交流,不要求别人安慰自己,以免让父母难过。这些孩子如此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怎么还能强迫他们接受如此多的约束呢?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