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其他疾病 > “作”是一种病吗?(上)

“作”是一种病吗?(上)

2017-01-09 来源:Winheart心理通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俗话说:“小作怡情,大作伤身”,“作”,本来是一种调情也好,任性也好,如果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得到有效安抚,只要对方能够接受,甘之如饴,不失为生活添加一点色彩,也无伤大雅。心理健康的标准无非是社会适应性良好,也就是周边的人觉得你正常。但是,作到违反社会良俗,甚至发展到刑事责任的地步,只能说,“作”是一种病了。

  “作”,作为沪语的词汇,渐渐已通行全国,以前专用于描述女性跟恋人或者丈夫之间的纠缠关系;不过公平地说,“作”并不只是女人的所独有,男人也会“作”,甚至也毫不逊色。“作”,就像种到了中国人的基因里面,成为中国人的特色文化。

  “作”,基本原则不外乎是跟对方闹,具体表现可谓千差万别。从发嗲、爱翻旧帐,到冷暴力拒绝回应,再到一言不合马上翻脸,大吵大闹,不让睡觉。如果哪位感到心头一紧,那说明你已经中招了。当然,这些还是比较正常的情形,还有更加极端的。比如安徽发生过有位女士因为丈夫不给买“爱疯6”,竟然直接在商店门口脱光!最近一位老公在高速公路休息站跟老婆吵架,一气之下竟然丢下老婆孩子自己开走了;更有一位远嫁德国的美女,因为丈夫不听她的,屡次小作不见效,最后直接把家里的厨房烧毁。以至于惊动警方,演变成刑事案件。

  俗话说:“小作怡情,大作伤身”,“作”,本来是一种调情也好,任性也好,如果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得到有效安抚,只要对方能够接受,甘之如饴,不失为生活添加一点色彩,也无伤大雅。心理健康的标准无非是社会适应性良好,也就是周边的人觉得你正常。但是,作到违反社会良俗,甚至发展到刑事责任的地步,只能说,“作”是一种病了。

  这种长期作,重复作,作起来身不由己,作出新境界的作法,很可能已经超越了理智的范围,而呈现出一种病态的人格,即:边缘性人格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总是处于极端的情绪下,不能和别人(特别是亲密关系当事人)平静地相处。也就是没办法“有话好好说”,总是采取极端的方式,比如,一会儿会好得不得了,一会儿又对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完全不顾别人和自己的脸面。给人一种无法正常沟通,很难取悦,甚至让旁人觉得颇为孩子气。像极了一个得不到玩具的孩子在玩具柜台前撒泼哭闹的感觉。

  “像孩子一样”,这种感觉是对的。以精神分析眼光来看,严重,长期的“作”,是幼儿期依恋关系出了问题。幼儿与照料者(母亲)通过互动,形成对母亲固定的预期,建立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关系模式会持续下去,直到成年后固化,很难被改变。具体怎么影响,我们下集再说。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