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骨科频道 > 骨科知识 > 前沿 > 从内因和外因 谈风湿学科的脱贫攻坚路

从内因和外因 谈风湿学科的脱贫攻坚路

2018-12-25 来源:太和风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如果在医院各学科之间进行贫困学科评定,因学科起步晚、学科规模小、学科医生少、学科效益差、社会关注低,风湿学科无疑被评定当选为贫困学科。风湿当了这么些年贫困学科,虽说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但弱小学科局面还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在医院各学科之间进行贫困学科评定,因学科起步晚、学科规模小、学科医生少、学科效益差、社会关注低,风湿学科无疑被评定当选为贫困学科。风湿当了这么些年贫困学科,虽说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但弱小学科局面还是不争的事实。是风湿学科自身诊治技术发展不充分的内在原因吗(内因)?还是外在的社会因素在影响风湿学科发展呢(外因)?

就“内因”来说,风湿已找到了脱贫措施,世间所有的相遇,也许都是久别的重逢,这就是风湿与免疫学的融合之路。风湿与免疫学的重逢诞生了极富生命力的风湿免疫学科,医学已不再只认识风湿的外在,更能认清风湿的内在。在免疫学的助力下,风湿学科自身诊治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体系,学科内涵实力早已变弱为强。所以,风湿学科的贫困并不是内涵质量层面的,只是数量规模层面的。

风湿与免疫学融合之前,最初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风湿疾病,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风湿疾病的病因,认为环境中风寒湿邪与风湿疾病关系密切,这才有了“风湿”之名的由来。之后由于现代医学的逐步发展,发现链球菌感染与风湿、类风湿因子升高与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相关性,这才有了抗“0”升高就是风湿,类风湿因子升高就是类风湿,风湿病就只是风湿和类风湿的错误认识。究其原因则是当时医学对风湿类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治疗学尚无系统现代医学认识,这才造成风湿疾病在诊断层面不能精准,治疗层面混乱、多是症状层面对症治疗的局面。所以,那段时期虽有“风湿”之名,却无“风湿”之实,风湿还不能谓之一门学科。如1987年之前,类风湿关节炎还没有一个可以诊断自己的标准,1988年前,类风湿关节炎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一线控制病情药,这才有了“不死的癌症”之名。虽说是比喻类风湿关节炎的难治性,但潜在映射的其实是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无奈和无知。

风湿与免疫学融合后,医学从免疫学的角度对风湿病的病因学、发病学、治疗学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多数风湿疾病有了属于自己的分类标准,属于自己的治疗指南,属于自己的核心层面药物,这时风湿才能谓之一门学科。从风湿免疫学角度再认识“风湿”,风湿既不是环境中的风寒湿邪,也不仅仅是风湿和类风湿了,而是以免疫紊乱为核心发病机制、以免疫紊乱驱动的异常炎症为主要病理特点、受累靶组织以结缔组织为主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抗“0”升高也只能证明前期有链球菌感染,在没有典型关节炎、心脏炎情况下,抗“0”升高并不能和风湿热划等号。再说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其并不局限于类风湿关节炎,在其他疾病如慢性感染、乙型肝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甚至部分正常人群中也会升高,类风湿因子升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意义也只是诊断指标之一。此时,类风湿关节炎与“不死的癌症”已相差甚远,类风湿关节炎不仅已有1987年分类标准,2009年又有了新的分类新标准,极大提高了早期诊断率。在治疗方面,新的核心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治疗理念不断完善成熟,类风湿的全面控制就在眼前。

不只是类风湿关节炎,其他风湿性疾病在风湿与免疫学融合后,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如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规范干预,脊柱强直的结局多能避免,系统性红斑狼疮通过规范治疗,已经成为可控可治的疾病,痛风性关节炎已经成为可以治愈的疾病。此外,还有许多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脱发、乏力、口腔溃疡、血细胞异常及不明原因的各系统症状,通过风湿免疫角度的视角,往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风湿与免疫学充分融合的体现是在上世纪末,主要是从1988年国家层面认可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开始。古老的风湿寻觅到知音(免疫学),风湿变成了风湿免疫学,有了“免疫”的助阵,有了“学”这个字,自此之后,风湿学科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告别了单纯对症治疗时代。这也是风湿科在医院普遍成立较晚的原因所在,因为在风湿与免疫学充分融合之前,风湿还不是学科,也就无法成立。

为什么说风湿与免疫发生的融合足以让风湿学科有较强的生命力?举几个例子来分析下免疫学对交叉学科发展的助力作用。

传染病领域,德国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贝林(EmilAdolfvonBehring),把免疫学技术应用于微生物领域,发现了白喉抗毒素,首次成功地用动物的免疫血清治愈白喉,1901年获首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肿瘤领域,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P.Allison)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Honjo),把免疫学与肿瘤治疗融合,因在肿瘤负性免疫调节领域的贡献,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和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均与免疫相关,也许就不是偶然,免疫学与交叉学科融合必将对学科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风湿与免疫学的融合,超过上述任何一个学科,风湿免疫学直接被定义为学科之名,免疫学理论已作为风湿病发病机制、诊断依据、治疗思路、药物研发的核心支撑理论。

有了免疫学的助力,风湿与免疫融合为风湿免疫学科,风湿学科的致贫内因,风湿学科自身诊治技术发展的不充分性,已不再成为阻碍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这样就能理解风湿和风湿免疫的内在区别意义,为什么风湿要加免疫二字呢?免疫二字也许就是打开风湿神秘之门的那把钥匙。

内因分析了,接下来就是外因了(外在的社会因素),也许你并不认可,社会因素怎么会成为制约风湿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呢?

举内分泌学科例子,分别从内因和外因方面分析。外因方面,十几年前,大家还都不重视糖尿病的危害,那时医院基本无专门的糖尿病医生,更谈不上糖尿病专科的建立,那时的糖尿病学科,也曾是医院贫困学科之一。经过近十几年的科普宣传,公众对糖尿病有了不断的了解和认识,社会关注增加了,糖尿病门诊已成为大多数医院门诊量最大的科室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内分泌科最重要的支撑病种。再谈内因方面,糖尿病的诊治技术近十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治疗的手段还主要聚焦在对血糖环节的疾病下游干预,针对胰岛细胞病变的上游机制干预并没有取得较大进展,从这个例子不难可以看出外因(社会因素)对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因素对风湿学科影响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如由于社会公众甚至部分医生对风湿病的误解和低认知,造成许多风湿病人不能及早进入风湿专科诊治。如成人斯蒂尔病的长期发热、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腰背痛、类风湿的关节之外症状(肺、血液、皮肤、神经)、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的各个系统症状、白塞氏病的口腔外阴溃疡、可以模拟出现各个系统症状的血管炎等。本能较好控制的疾病,因误解和低认知,疾病和诊治失去了最佳匹配,风湿患者没能享有本该正常享有的专科服务,风湿学科没有得到本该正常诊治的专科资源。

风湿与免疫融合成风湿免疫学科,解决了自身诊治技术的不充分性,“内因”解决了。制约风湿学科发展的“外因”如何解决?又需如何借力?办法也许就在身边,用了也许就有明天。

科普“传统风湿和现代风湿免疫”的区别,让公众不再接受风湿是不死的癌症,不再认同医学未充分发展的昨天对风湿的解释,不再认同抗“0”升高就是风湿、类风湿因子升高就是类风湿、风湿就只是风湿和类风湿的错误风湿观,逐渐改变社会对风湿病的误解和低认知,也许就是解决风湿学科致贫外因的有效措施之一。

另外,风湿学科的推进发展不应只是风湿专科医生在奋斗。基层全科医生同样非常重要,风湿患者最先获得的医学信息多来源于他们,并被深刻影响。当然,风湿病症状的多系统性决定了交叉学科医生也非常重要。因此,积极推动风湿免疫与全科及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融合,建立健全风湿三级预防体系才是彻底解决致贫外因的关键所在。

当下,风湿只是学科规模的贫困,并不是学科质量的贫困,如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过程是曲折的,但总体是前进的。相信,就在不远的将来,也许就在下一轮医院学科评定中,风湿学科必能摆脱外因的影响,走出贫困学科行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