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骨科频道 > 骨科疾病 > 骨折 > 骨折后肿的都起水泡了,该怎么办?

骨折后肿的都起水泡了,该怎么办?

2018-02-08 来源:骨科医生王杨雨凡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受伤后一般不会立刻出现水泡,及时的冰敷可以减轻水肿,缓解疼痛,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等,伤后48小时内冰敷,不要热敷,更不要用红花油等活血的药物,那样只会加重肿胀的程度。

那么,这种水泡为什么会产生呢?

水泡的产生原理说起来挺学术的,没必要深究。主要就是因为骨折的部位除了骨头本身的严重损伤外,还有骨头周围的骨膜、肌肉、脂肪、皮肤等软组织的挫伤。这种软组织挫伤后会产生大量的出血和渗出液,造成这一部位显著肿胀。很多骨折后的病人骨折的地方肿的发亮,而这种肿胀在伤后3~4天达到高峰。由于肿胀的太厉害,软组织里充填了大量的淤血、组织渗液和水肿的细胞,压力非常高。而皮肤的真皮层和表皮层之间是一个薄弱空隙,当内部压力高到一定程度,这些血水就会冲破屏障,进入到表皮和真皮之间这个间隙,于是表皮被涨了起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水泡或血泡了。

这种张力性水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呢?

最主要的就是这种水泡经常发生在医生要“下刀”的地方,而这种已经严重损伤的皮肤如果再在上面切上一个刀口,愈合起来比一般皮肤要差很多,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很多。有的病人会问,那避开它们划切口不就行了?没这么简单的,任何部位都有特定的血管和神经的走行路线,前辈们已经总结好了很多XX部位做XX切口最不容易损害到血管神经,或者切口从哪划到哪最容易暴露骨折处,以便复位成功。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不是想在哪下刀就在哪下。而这些水泡,给外科医生带来了很多烦恼,要权衡利弊,是另寻切口增加手术难度,还是经过水泡处增加皮肤愈合风险?

骨折后怎么减少或者说预防这种水泡呢?

①抬高患肢。这种抬高的定义是患处要高于心脏所在的水平面。这样有助于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轻渗出和改善淋巴循环。

②冰敷。在受伤后一般不会立刻出现水泡,及时的冰敷可以减轻水肿,缓解疼痛,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等,伤后48小时内冰敷,不要热敷,更不要用红花油等活血的药物,那样只会加重肿胀的程度。另外还可以做的更细致一点的是,用10%的盐水冰袋冷敷比普通冰袋还要稍好一点,只是制作麻烦些。

按摩肢体以远的部位。这里要说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医学上常用远近来形容部位,而不是上下。远近是指距离心脏的距离。比如小腿骨折,那么脚是远端,大腿是近端,而胳膊肘骨折,手是远端,肩部是近端。头是远端,脖子是近端等等。因为骨折的地方肯定是不能按摩的,按摩骨折处以远的部位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回流和消肿。

④固定和制动。也就是如果不能及时开刀,至少要临时将骨折部位固定,防止骨折端之间再错动和移位。因为任何错动对局部都是严重刺激,造成出血和渗出增加,加重肿胀。常用的方法有骨牵引,皮牵引,石膏,夹板,支具,支架,或者单纯叮嘱患者不要移动患肢。

⑤骨折处用弹力绷带均匀的加压包扎。这样在骨折周围的肢体上均匀的施加了压力,让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的薄弱腔隙更加严密,防止水泡的发生。但是这需要专业的骨科医生来操作,否则压力过大影响了血液循环,可能会出现其他并发症。

⑥改善循环和消肿的药物。如七叶皂甙钠,甘露醇等,也可以局部贴上一些薄薄的土豆片。也能起到一定的消肿作用。

水泡到底是刺破好还是不刺破好?是抽掉里面的液体好还是不抽掉好?

这目前还存在争议,各有利弊。

对于直径小于2cm的小水泡,一般认为保留水泡,不去刺破它。

对于大型的水泡,像上面两个图里的那样,就存在争议了。

有的医生认为保留好,因为水泡皮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覆盖,可以减少水泡里面损伤的皮肤的感染机会,待其自行吸收,除非水泡皮被患者或手术中不小心弄破了或者蹭掉了,才彻底去掉并且用专门的辅料来覆盖。

也有不少医生认为大的水泡应该刺破,并抽出里面的血水,因为这些血水里含有大量的毒素,这些毒素的始终存在和反复吸收,会增加局部的水肿、炎症和感染风险。

我们自己的经验是,骨折处肿胀的高峰期是伤后的2~4天,水泡也一般在四五天左右体积最大。我们一般是在四五天后,严格消毒情况下,刺破大的水泡皮,抽掉水泡液,保留泡皮,并用辅料覆盖。太早了不行,因为我们发现如果水泡还没有长到最大就把水抽出来,之后刺破的泡皮处会一直渗水,增加感染风险。因为肿大到一定程度的水泡因为泡内水压增高,对泡内的渗血有压迫止血的作用,一但刺破,这种压迫作用消失,而组织渗出期还没有结束,就会一直渗液。

感染是骨折治疗中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而局部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条件又是是否发生感染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水泡等细节问题的处理上,骨科医生也应该慎之又慎。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