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其发病率在中老年患者中一直居高不下,具有发病率高、病程漫长以及治愈困难等特点。保守治疗虽能减轻压迫、缓解症状,但不是最终解决办法,只有个性化的微创治疗才能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动时疼痛减轻,易误为“夸大主诉”
腰椎管狭窄分为两类:先天性腰椎管狭窄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导致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的原因有腰椎退变、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脊柱滑脱(峡部裂)、脊柱侧弯畸形、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其中腰椎退变占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的绝大多数。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致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是由于患者腰椎中央椎管、侧隐窝、骨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骨骼、纤维结构形态及椎管内容积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单一或多个平面中的管腔内径出现狭窄症状,压缩血管与神经组织的活动空间。
腰椎管狭窄症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间歇性跛行,表现为患者行走后(通常为数百米,严重时可为数十米),出现一侧或双侧腰酸、腰痛、臀部疼、下肢疼痛、酸胀、麻木、无力,如灌铅一样,以至难以继续行走(有患者常常说一走路腿就困得不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患者继续行走,上述症状又会出现。如此情况反复出现,即为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可逐渐加重,即能坚持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要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常表现在步行过程中,骑车一般不受影响。
“大部分患者有慢性腰腿痛病史,疼痛常反复发作,这种疼痛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相比,常常比较轻微,且有慢性加重的趋势。”,有些患者不活动时出现疼痛,活动数小时反而减轻,但活动久了又产生更剧烈的疼痛。椎管狭窄症患者下肢常常会表现为发冷、麻木,卧床休息时症状可大部分或完全缓解,多喜屈髋、屈膝侧卧。这类患者往往是直立或行走时腰痛,下肢麻木,前屈位时疼痛及麻木缓解;上坡容易下坡难;腰部后仰时出现腰腿痛及麻木。
特别提醒,就诊时,患者常常将自己的症状描述得很严重,医生检查时阳性体征却比较少。特别是患者在候诊期间,经过一段时间休息,更难查到阳性病症。这种主诉与体检的不统一,易误为“夸大主诉”。因此,更需要医生细心、耐心、专心,同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来做出正确诊断。
保守治疗难逆转,微创治疗更对路
神经组织受挤压引起的腰腿疼麻等症状,很难通过保守治疗逆转。保守治疗可以消除神经根、马尾等组织的炎症水肿,从而达到减轻压迫、缓解症状的目的,但不是最终解决办法。
随着医疗器械的研发及医疗技术的提高,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治疗期望越来越高。
微创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在计算机导航下椎间孔镜技术、Uless技术、Delta技术都是很好的解决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些微创方法具有的共同优点就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由于恢复快,患者能更早地开始正常生活,提高了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