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育儿新知 > 为什么越安慰孩子 反而哭得越厉害?

为什么越安慰孩子 反而哭得越厉害?

2019-06-11 来源:熊猫儿童健康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当孩子情绪平复时,我们需引导孩子复述经历,使孩子调用左脑理顺细节并将经历转化为语言,然后引入右脑,重访他的情绪。

1“我女儿一有情绪总是大吼大叫的,每次被弟弟欺负了,都不会好好说话的,基本靠吼。

我有时候就想到要接纳孩子,就跟孩子说,我知道你难过了,妈妈知道了,你别哭了,你让一下弟弟。

可是女儿还是要哭,我就控制不住吼她了:你话不会好好说,非得要我吼吗?”

“我也是这样吼孩子的,当她发脾气时,我跟着她吼,我也想接纳孩子啊,我学习了你们说的“接纳”孩子之后,我开始试着不指责她、不制止她、理解她、接纳她的情绪、但结果往往是她哭的更厉害了,接纳没用。”

“接纳了之后,孩子还是哭啊,这是为什么?”

做这行这么久以来,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留言:“我说了理解她了,怎么还是哭,怎么样才能不哭啊?”

妈妈们纳了闷了:我明明有做到接纳孩子啊,她还是要哭,接纳没有用,看来,教育孩子基本还得靠吼。

其实不是接纳没有用,而是我们理解错了接纳的含义。

我们接纳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听从我们的,这是把接纳当成了一个工具——止哭大法。

我们嘴里说着,“唉呀,宝贝,妈妈知道你难过了。”,心里想的却是,“你够了没有,你什么时候可以闭嘴啊。”

接纳不是为了止哭,而是一种深深的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先来看看以下的两个场景:

场景一:一个孩子的东西被人拿走了,孩子大哭,妈妈的反应

1、“我知道你难过了,你的东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心里很不舒服了吧,好了好了,妈妈知道了,不要哭了,没事的。”

(然后会做一些事情想让孩子快点开心起来)

2、“你的东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很生气对吧,如果是我的东西被人拿走了,我也是会很难过的,妈妈知道这种感受很不好,想哭就哭吧。”

(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无声陪伴)

场景二:一个女生的猫咪丢了,她很伤心,男朋友的反应

1、“猫咪丢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为你感到难受,不要哭了,猫咪会回来的,会好的。”

(然后会做一些事情,让女朋友心情好一些)

2、“猫咪丢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我以前也有只小狗走丢了,那时候我吃不好睡不好,我特别能体会这种感受。”

(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无声陪伴)

如果你是场景里那个正在难过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

第1种反应是同情,是劝导;

第2种反应是共情,是接纳。

两种反应的区别在于:我是否能够理解你的经历,我是否能够是允许你有情绪。

人们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时,通常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于是就能够接纳他有这样那样的情绪。

“你可以在那个情绪里面,我并不想着把你拉出来。你可以呆在难过里面,跟这种情绪处一会,我陪你。”

一个人在失去后,进入哀伤状态是正常的。

因为哀伤是没有“让人感到低自尊的”,如果能够体验哀伤,那么过一段时间后,这个人会自己走出来。

但如果没有进入哀伤,就会很容易抑郁,甚至转为自我否定和攻击。

3知乎的一位网友提问:为什么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哭?

我们阻止孩子哭,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哭勾起了我们内心的不适感,但我们自己却未曾察觉。

小树爷爷非常疼爱小树,几乎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对他的任何要求都竭力满足,唯独在哭这件事上,却是「零容忍」的态度。

每次看到小树哭,爷爷都会厉声说:「不许哭,哭不是好孩子。」

而如果小树奶奶劝解爷爷几句,爷爷会径直走出门去。

小树的哭,引起了爷爷内心的不适感,使他感觉难以面对。

每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容易产生一种「自罪」心理。

每一个难以面对孩子哭泣的成人,大多都有着不被允许哭泣的童年。

孩子哭泣的一瞬间,我们会觉得孩子的悲伤是因我们而起,而我们则像是一下子变回那个做错了事,却不被允许哭泣的孩子。

而为了消除这种不适感,我们常会本能地阻止孩子哭,或者用严厉威吓的方式,或者用相对柔和的方式。

但归根结底,如果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阻止孩子表达情绪,那么孩子往往会越哭越甚。

当孩子哭泣时,其实首先需要处理的是父母的情绪,需要转变的是父母的思维。

孩子哭泣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被看见和接纳的负面情绪,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同时,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正是在一次一次的哭泣、失控和被理解中建立起来的。

4当有个人在我们面前哭的时候,通常我们的反应是:搞清楚她到底为什么哭。

我们急着要让她告诉我们,她是怎么了,然后开始各种放大招,别哭啊,别哭。

上面例子说的那位先生就是如此,他想要妻子尽快从情绪里好起来,他说,我都试着去理解她了,她怎么还要哭啊。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哭,因为这个人用眼泪代替语言在表达了。

也许我们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允许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伤,这就是陪伴。

这样的陪伴,才是接纳。

他正处于哀伤当中,另一个人却想尽各种办法逗他振作起来。“别哭啊,明天会更好,别哭啊,人定胜天,别哭啊,不要难过”。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另一个人斗志激昂地喊口号。

这两个人是处在不同状态的。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个想当拯救者,另一个人变成了是有毛病的人。

这就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无能为力的陪伴,是很多人携带多年的陪伴模式,如果成长过程是被大人无能为力陪伴着的,后来就会变成无能为力的陪伴者。

这种陪伴是带着焦虑的,也就是说,你看到对方有情绪,你很焦虑不安,然后会失控,忍不住做一些阻止对方哀伤的行为。

我们很想要把这个哀伤的人拉出来,可是硬是要拉这个人出来的话,不但我们自己有挫败感(我没有能力帮助到他,我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人);

对方也有挫败感(难过是不可以的,我又做不到马上开心起来,那我是一个有毛病的人)。

5所以,当孩子在哭的时候,我们如果带着焦虑,无论我们对孩子说出怎么样高大上的共情的话,也是假共情。

因为我们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我们所谓的“我理解你”,不过是为了要孩子不哭。

“我理解你”变成一个精心包装过的手段,代替了粗暴的“不准哭”。

有这样一句话:「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需要爱。」

作为孩子身边最亲近和信赖的人,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声,具体做法是:与孩子「共情」。

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胡可带着小鱼儿去给哥哥买玩具,但规则是只可以给哥哥买玩具,而小鱼儿选中了心仪的玩具,却只能空手而归。

这让小鱼儿非常懊恼,出了玩具店便开始发脾气,大声叫着「臭妈妈」,然后激烈地哭了起来。

胡可第一时间蹲下来抱住小鱼儿,让他在自己的肩膀上哭着。

之后,胡可对小鱼儿说:「我知道你很难过。」

很多妈妈都会将共情做到这一步,但之后我们却常常陷入一些误区,比如会在这句话后面加上一句:「别哭了,好吗?」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我明明共情了,为什么孩子还是越哭越厉害?」

原因一:缺乏接纳的共情,孩子不买账。

这其中,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给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做评价。

在表达完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后,我们常常立刻否定孩子的行为:「你很难过,但是大哭大闹可不对」「我知道你生气了,但是你也不能乱扔东西啊。」

于是,孩子感觉到并没有被真正接纳,于是继续大哭。

原因二:孩子感觉被进一步误解,委屈大哭。

在对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之后,我们说的话很重要,如果此时父母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一个标签,或者急于对孩子哭的原因下判断,就会让孩子因进一步被误解而委屈大哭。

前些天,小树因为搭积木搭不好,大哭起来,奶奶过去安慰他:

「宝贝伤心了啊,真是个爱哭包,搭不好有什么可生气的,咱玩别的。」

结果,小树哭得更厉害了。

原因三:孩子被接纳了,开始释放情绪,大哭。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将心中的委屈释放出来。

这时候,允许孩子哭上一会,能够帮助孩子释放心中的阴霾,恢复到良好的心境状态中。

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对于「哭泣」有一段很好的描述,也给出了一个标准的「共情」范本。

在主人公莱莉的大脑中,代表快乐的情绪小人「乐乐」和代表悲伤的情绪小人「忧忧」遇到了麻烦,急需莱莉的幻想玩伴「冰棒」的帮助。

然而在他们找到冰棒,寻找回去的路的时候,冰棒失去了他和莱莉共同记忆中最重要的火箭,这让冰棒十分难过,大哭起来。

乐乐赶忙冲上前去安慰他:「一切都会好的,我们会有办法的」「嘿,谁最怕挠痒了,挠痒怪来了」,甚至做鬼脸逗冰棒开心。

但一切都毫无作用,冰棒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忧忧的做法:

靠近陪伴,肢体接触:

忧忧紧挨着冰棒坐了下来。(父母与孩子之间,则可以蹲下来直接给孩子一个拥抱。)

陈述事实:

「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那是你最心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聆听和关注:

当冰棒说:「这是我和莱莉最后的信物」时,冰棒说:「你一定和莱莉有过很棒的冒险。」

这让冰棒开始自由地倾诉,他和莱利的故事。

当冰棒倾诉完,忧忧轻轻地用手拍着冰棒的腿,回应他「是的,是的。」

于是,感到被接纳和理解的冰棒抱着忧忧,开始大哭起来。

过了一会儿,冰棒站起来说:「我感觉好多了。」

此时此刻,冰棒的哭,就是被理解之后的释放,释放之后,他才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不要把「止哭」,当成共情的唯一目的。

孩子需要在情绪的爆发中,学会认识情绪、疏导情绪,以及管理情绪。

因此,每一次孩子的情绪爆发,都是我们帮助孩子锻炼和提升情商的好机会。

在上面的「共情」结束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全脑教养法》一书中强调,

当孩子情绪平复时,我们需引导孩子复述经历,使孩子调用左脑理顺细节并将经历转化为语言,然后引入右脑,重访他的情绪。

找一个时间,孩子和父母心平气和的重新回顾事件的发生,让孩子回忆起当时的感受,能够使理智的左脑和情绪化的右脑进一步联结,提升孩子对情绪的感知和掌控能力。

4父母用心的体谅和接纳,是孩子能够走出困惑,勇往直前的动力。

在电影《小王子》中,狐狸对小王子说:「只有用心去看,才能够看得真切,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

在童年里哭泣的孩子,会在爱中汲取力量,在成长中擦干眼泪,长成内心柔软又坚韧的天使。

别着急,别催他,童年的美好里,放肆地哭也是其中之一。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