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儿童心理 > 如何避免“唠叨教育”

如何避免“唠叨教育”

2018-07-09 来源:儿童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是一种最低级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结果也是往往是失败的。只要回忆一下当初自己对妈妈唠叨的反应,就会认同这个观点。作为新一代的妈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唠叨教育”更加科学地育儿呢?
如何避免“唠叨教育”
 
2~3岁的宝宝进入了人生第一叛逆期,经常会做出令父母头痛的事情:不是光着脚丫把沙发和床单踩脏就是把玩具丢的到处都是,你这里正撅着屁股给他收拾呢,没想到他又用小手去摸电源插座去了……总之,只要你稍有疏忽,宝宝就会“犯错误”,搞得有的妈妈一天跟在宝宝的后面不断地唠叨他。
 
中国的妈妈们普遍都“唠叨”,虽然现在已经成为了孩子的妈妈,但是我们做孩子的时候,也没少受自己妈妈的“唠叨之苦”。唠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孩子的轻视,是一种最低级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结果也是往往是失败的。只要回忆一下当初自己对妈妈唠叨的反应,就会认同这个观点。作为新一代的妈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唠叨教育”更加科学地育儿呢?
 
很多妈妈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习惯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她们认为自己说得越多,尽得职责就越大,对孩子的教育成果就越好。因此,每当宝宝出了“小状况”,她们便会教训他,并固执地认为这样会督促孩子不断地进步。
 
唠叨都是带有批评、埋怨和指责的成分的,因此,这是一种对孩子的否定,从唠叨宝宝的频率来说,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否则宝宝长时间面对这种“攻击”,就会使自信心会不断受到打击,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最后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当重复性的说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免疫力”。使说教只能产生较小甚至负面影响。而在家长唠叨声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心理和行为惰性,导致一件事叫上十次八次,孩子压根置若罔闻,而这样的结果又促使家长再次唠叨、催促,又会使孩子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甚至出现逆反行为,从而形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感觉阈限,单调、重复、刺激的话,无异于精神的“疲劳轰炸”。对孩子进行没完没了的、重复性的批评只会使他们厌烦,失去感觉,产生“心理惰性”。也就是说,如果你老对孩子说:“快点,别磨磨蹭蹭的!”“去把你的玩具收起来!”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把你的话当做耳旁风,那这样的训斥也没有意义了。不如换一种说法,如“超市要关门了,我们快点吧!”或者“玩具们想回家了,宝宝送它们回家吧!”
 
日常生活中,孩子犯一些小错是正常的。作为家长,既要及时指出,帮其改正,也不能操之过急,允许孩子有一个改正的过程。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妨用平和的态度对其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错在哪。假如宝宝喜欢“超人”,妈妈就可以因势利导:“宝宝,快来做个家务助手超人吧!把这些鞋子摆整齐!”之后做个超人的典型动作,宝宝很可能跑到你的前头把鞋子都摆好了。
 
对于孩子屡教不改的坏习惯,要避免不断地唠叨,而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要受到的惩罚,当然,如果孩子依然如故,一定要注意执行。如孩子赖床,妈妈可以先提醒一次,和他约好起床的时间,并告诉他“违约”后的处理结果。如果孩子没有按时起床,那么说过的“处罚”一定要及时执行,不可妥协。相信几次下来,妈妈不再唠叨,孩子也会按时起床了。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