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儿童心理 > 对孩子不良习惯的心理引导(1)

对孩子不良习惯的心理引导(1)

2018-06-27 来源:儿童心理课堂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可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好,回家经常抱怨老师和同学对他不好,在院子里玩,小朋友也对他不好。可在家里却看不出什么明显问题,这让妈妈很苦恼。
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良习惯,但成人会自己去改正一些不良习惯,而孩子就需要成人用适当的心理引导来改正那些不良习惯。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放松对孩于的心理引导。
 
为什么要让抱怨远离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的孩子很喜欢抱怨,说起话来总带着不满意,抱怨别人做得不够好,或者环境不够好的口气。这样的孩子,好像世界上没有几件事能让他称心如意的。
 
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子,个子很高,长得很帅气,初接触,给人的感觉是人见人爱的那种类型。他的妈妈说,他的学习成绩不错,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可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好,回家经常抱怨老师和同学对他不好,在院子里玩,小朋友也对他不好。可在家里却看不出什么明显问题,这让妈妈很苦恼。
 
现在社会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他们个个在家里都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基本上是心想事成,充分发展了个性。到学校后,几十个孩子在一起,孩子之间的适应能力、调节能力的差异就显现出来,总会有部分孩子的适应能力、调节能力差。而学校有学校的规矩,孩子我行我素的习惯了,任何约束都会让他不舒服;在跟别的小朋友玩时,别的小朋友也不像家里人那么对他百依百顺,自然也让他不舒服。回家跟父母的抱怨自然也就多了。
 
这些抱怨往往被大人们忽视,觉得这不算什么事,他们抱怨过去就没事了,长大了就自然好了。其实,孩子的抱怨是他的情绪反映,是他适应环境的能力折射,关系他们的身心健康发育,不能被家长忽视。
 
苟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名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智。”荀子告诉我们,有自知之明的人从来不去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从来不去抱怨天。因为任何成功之道都不是抱怨出来的,而是自己走出来的。孩子也一样,父母不能总是陪伴着孩子,孩子的路总要他自己走,如果孩子总是抱怨这、抱怨那,看什么都不顺眼,就说明孩子的心理不够健康,也说明孩子不适应他现在的环境。
 
总是习惯抱怨的孩子,在学校里会看什么都不顺眼,看到不喜欢的老师,就不学他所教的科目,就更不用谈到会学好这科了;总是习惯抱怨的孩子,受不了任何的挫折,遇事就抱怨为什么这么难,根本不会有好心情去学习,也根本不会集中精力去学习;总是习惯抱怨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都不会太好。所以,当父母听到自己的孩子有经常抱怨的习惯时,一定不要忽视,要及时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引导,让孩子的心理尽快的成熟起来。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摆脱抱怨的习惯。首先就要教孩子用心的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孩子的能力大小,他完全可以去做自己能够做、做得好的事,让孩子尽量把有限的时间尽量用于琢磨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上,他就没有时间去想其他的事,也就没有了抱怨的机会。
 
其次,父母要教会孩子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生活中,任何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的举动都毫无意义,任何成功之道都不是抱怨得来的,而是自己走出来的。在这其中,孩子必然会有与人接触、与人沟通的时候,在这其中总免不了会与人磕磕碰碰,会产生烦恼、不快的感觉,但只要孩子既能恪尽职守,又能为别人考虑,与人为善。就一定会很好的解决问题,也一定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最后,善于调整自己。父母要教会孩子调整自己,如果遇到困难就抱怨,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有损于身心健康。父母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就不会有那么激烈的矛盾存在了。过去的已经过去,再有多少抱怨都已经于事无补了。而对已经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总是抱怨,会让自己不能面对现实,也很容易错过面前的新机遇。
 
要知道,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则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沉沦的表现。不管经历怎样的境遇,一味地抱怨不已,只会于事无补,把事情弄的更糟。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