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打架是常见现象。在特定发展阶段,有打人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恰当应对,打人行为就会消失。
所以,家有这类喜欢打人的孩子,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善亲子关系,以及亲子沟通方式。
攻击行为的两种类型
心理学界把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如果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或损害受害者,无论是身体的、心灵的伤害,还是毁坏他的成果或财物,他们的行为就是敌意性攻击。相反,工具性攻击指的是,一方只把伤害另一方作为一种获得非攻击性结果的手段,比如在抢同伴的玩具时把他撞倒在地。
攻击行为的早期表现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和著名生态学家洛伦兹都认为攻击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把它描述为死的本能,认为攻击性近似“水压”,当敌意的、攻击性的能量增长到某一关键水平后,会通过某种形式的暴力和毁坏性行为倾泻出来。而洛伦兹把攻击性描述为一种搏斗本能,是由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诱发的。
虽然很小的婴儿也会生气,甚至还会打人、咬人、踢人、捏人,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行为当作攻击行为。皮亚杰就描述过他儿子的一件事,一次,他把手挡在7个月大的儿子劳伦特面前,不让他去碰有趣的玩具,劳伦特直接就拍打皮亚杰的手,试图把这个障碍移除。
但是,凯普兰和她的同事发现,1岁的儿童在玩耍时就会因一方控制了另一方想要的玩具而变得非常强硬。一旦一个孩子占有了一个玩具,似乎这个玩具在别的孩子眼里变得更宝贵了,即使还有一模一样的玩具,12个月大的孩子也会忽视这些玩具,起身去抢其他孩子正在玩的玩具。这一发现显示,工具性攻击的种子在孩子1岁左右就已经种下了。
两岁左右的儿童比1岁儿童更可能通过协商,而非互相打斗来解决争执,特别是玩具紧缺时。如果成人适当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友好相处,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攻击行为就会减少。
对于2到5岁的孩子,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性的脾气暴躁在学前期减弱,4岁后就不再普遍;2、武力反抗行为的发生率在2到3岁达到高峰,学前期逐渐下降;3、攻击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的方式至少有两种,2到3岁的孩子可能打、咬、踢对方,大一点的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表现出的身体攻击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嘲弄、奚落、造谣、贬低等攻击行为。
整个儿童中期,身体攻击和其他形式的反社会行为继续减少,儿童逐渐能熟练地友好相处、友善地解决冲突。虽然工具性攻击减少了,但是敌意性攻击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男孩之间。
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虽然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是通过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也能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能否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究竟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呢?
1、引导孩子学会放弃,为自控力播种
从大脑的
发育阶段来看,1岁前是进行放弃训练、为自控力播种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力还不是十分发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不会延续到记忆中去,心灵也不会受到伤害。
对于婴幼儿不当的需求或者过度的要求,不要无限地满足孩子,需要在某个地方停下来,让他“死心”。我们要让孩子在早期就逐渐学会放弃,尤其是1岁前。当然,我们不能像对待大一点的“熊孩子”那样,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和方式。
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当他们的运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时,除了通过大吼大叫、哭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以外,他们还会用自己的手脚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唤起大人的关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们难免会做一些不合适的行为,甚至是危险的举动。
出现这些状况的时候,也正是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动停止、进行放弃训练的大好时机。不过,大人的口头语言对1岁以内的他们而言,一般情况下就是鸡同鸭讲。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体语言才是最好的交流工具。
2、爱与管教相伴,做一个权威型父母
在自控力的基本训练中,既需要父母的爱,更需要父母的智慧。其实,爱也有很多种形式,除了“拥抱的爱”、“温柔的爱”、“宽容的爱”、“支持的爱”、“守护的爱”等,还有“严厉的爱”、“忠告的爱”、“阻止的爱”、“让他放弃的爱”、“让他坚持的爱”等。至于什么时候使用哪种方式的爱,需要父母用
育儿智慧去判断。但在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时,父母需要采用坚定的态度,才能真正制止孩子的行为。
父母的教养风格会影响孩子应对周围世界的能力。心理学家鲍姆林德认为家长既不应该过度惩罚孩子,也不应该淡漠处之,应该为孩子订立一些规则,并有感情地对待他们。她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控制程度,把教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忽视型、放纵型。
权威型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既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又会给孩子一些限制和约束。权威型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多。在权威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够自我独立,成就感也比较强。他们和同伴关系融洽,能够与大人合作,也能很好地应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