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育儿新知 > 清明扫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清明扫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2017-05-24 来源:医本儿童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死亡这一话题在成人的世界里,往往被归为禁忌。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难题。

  清明扫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清明

  医本仁心,莫问前程

  激浊扬清,守护澄明

  又是一年清明时

  爸爸带着聪聪一起祭拜太奶奶。

  “人为什么会死呀?”

  “为什么人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呢?”

  清明扫墓时,家长难免会遇到孩子对「死亡」的疑问。

  死亡这一话题在成人的世界里,往往被归为禁忌。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个不小的难题。

  聪聪两岁半的时候,太奶奶就去世了。

  这是聪聪第一次接触到「死亡」话题,也第一次经历了农村的传统葬礼仪式。

  那时候的聪聪并不理解为什么好多大人在哭,为什么要给他带上灰色的布帽子。只是不时燃放的爆竹和突然奏响的哀乐,每次都要聪聪觉得很害怕。

  葬礼之后,聪聪经常追问:“太奶奶为什么不见了?”

  大人们或是告诉他:太奶奶去天上了,变成了一颗星星;或是直接岔开了话题。

  「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个很严肃很沉重的话题,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跟孩子谈论什么是死亡。

  可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死亡是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当家里年长的亲人离开人世时,孩子还是要遇到死亡。那么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又不给TA心里留下阴影呢?

  美国儿童教育学家罗夫斯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开诚布公谈论死亡的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对死亡会有较好的理解,不至于太害怕。

  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

  正面回答,不同年龄阶段需要不同方式

  ●婴幼儿(0-4岁):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或者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办法恢复了,就是死亡。

  用讲故事方式也比较合适,可以告诉孩子一些仙逝的老人在世时的小故事,不要把过度悲伤的情绪传染给孩子。

  如果孩子问:“妈妈,你会死吗?”家长要正面回答,但最好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既不回避问题,又不让孩子因为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

  ●4-7岁的孩子: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

  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反而把孩子弄混了,这时父母要做的是“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人有本能对危险认知的能力,国外也曾做过实验,把婴儿举到悬崖边时,婴儿的心跳明显加速,但这些生理上的反应不足以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们对许多潜在的危险是没有认知的,比如孩子们走到河边,知道河水很凉快,就会慢慢往河中间走,但孩子并不知道其中危险,随后意外就发生了。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

  这时,家长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不过,家长们切记,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要避免将两种极端的态度传达给孩子,一种是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一种是不怕死。

  当孩子开始询问死亡、思考死亡的时候,不要否定孩子的感觉,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一定不要表现出死亡的恐惧,否则孩子也会朦朦胧胧地怕死。

  如果父母感到焦虑不安,这种恐惧与焦虑的情绪就会传递给孩子。所以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营造一个接纳、安全、宽松的谈话环境,家长表现得越自然,孩子也就越容易接受。

  利用好这个时机

  清明这样的节日,正是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最好的时机,在祭奠亲人时,爸爸妈妈可以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死亡。

  比如从诗词描写或者动物、植物的死亡中正面积极地引导,告诉孩子们死亡就像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规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诗,可以读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就会记住了,在孩子不问时,不用讲解,有一天,孩子一定会明白诗句里的意思。

  当和孩子谈到祖辈的时,可逐渐引导孩子坦然面对死亡。让孩子感受到人生命的结束是怎么回事,能让孩子更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学会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是的,引导孩子理解死亡,最好的方式,就是记住爱。

  教育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说:“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直面亲人的亡故,感受失去亲人的伤痛,意识到亲人对自己的重要性,明白生离死别是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也许在情感上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能让孩子感到对生命的敬畏。

  对人生的眷恋,更有助于孩子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懂得亲情的珍贵。

  百善孝为先,亲人去世其实也是教孩子行孝很好的契机。

  当聪聪追问“太奶奶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呢”的时候家长这样回答:

  每个人老了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不然的话,这个地球就满了,装不下那么多的人。

  你看爷爷在太奶奶活着的时候经常给他买好吃的,陪着太奶奶让她开心。爸爸也经常去看望太奶奶,照顾太奶奶,你长大了也要这样做个孝顺的孩子哦!

  突出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可以冲淡孩子对死亡的畏惧。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孝敬老人和教育孩子。生命其实很脆弱,老人说没有就没有了,死亡教育宜早不宜迟,在孩子经历亲友死亡事件之前要有这方面的预备。

  在尊敬长辈方面,家长平时更要以身作则,比如从孝顺自己家的老人开始做起,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学着做,并在思想中深刻地明白何为孝,如何孝。

  谈论死亡话题,也是传授世界观的最佳时机。回答孩子对死亡的疑问,和亲情、人道和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告诉孩子懂得感恩生命、感谢父母、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