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疾病治疗 > 【微病例】伴基底节及小脑萎缩的髓鞘发育不良一例!

【微病例】伴基底节及小脑萎缩的髓鞘发育不良一例!

2017-03-20 来源:中华儿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患儿女,2岁1月龄,因“尚不能独坐”于2015年5月收入某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患儿2岁1月龄仍竖头不稳、翻身不全、不能独坐、独站,智力、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

  【微病例】伴基底节及小脑萎缩的髓鞘发育不良一例!

  正文

  患儿女,2岁1月龄,因“尚不能独坐”于2015年5月收入某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患儿2岁1月龄仍竖头不稳、翻身不全、不能独坐、独站,智力、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伴双眼水平震颤,无抽搐发作。自出生后无喂养困难,但体重增长不满意。患儿为第2胎第2产,母亲孕产史正常。患儿父母健康,否认近亲结婚,姐姐3岁半,身体健康。否认相关家族史及遗传病史。

  入院体格检查:体重8kg,头围50cm,眼神欠灵活,与人无交流,竖头不稳,翻身不全,不能独坐、独站。双眼水平震颤,持物不稳,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可引出,双侧巴氏征阴性。辅助检查:血生化,血氨,乳酸,血、尿筛查大致正常,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脑脊液四氢叶酸水平正常。动态脑电图未见异常。肌电图大致正常。视觉诱发电位:双侧中枢段传导受累。听觉诱发电位:双侧听觉脑干反应潜伏期Ⅲ、Ⅴ波明显延长。双侧听性脑干反应阈值:60dB。体感诱发电位:双侧N20波缺失,双侧P40波缺失。头颅磁共振平扫+增强示双侧脑室旁及白质呈长T2信号,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高信号,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体积缩小,枕大池增宽(图1)。脑白质病相关基因检测示TUBB4A基因存在c.446G>T的杂合变异,受检者父母该位点均未见异常(图2)。通过除外引起髓鞘化不良、小脑萎缩的其他疾病,结合特征性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基因学检测,诊断该患儿为伴基底节及小脑萎缩的髓鞘发育不良(H-ABC)。

  图1伴基底节及小脑萎缩的髓鞘发育不良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表现A:矢状位T1像提示小脑明显萎缩;B:轴位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脑白质呈高信号;C:轴位T2像示皮层下脑白质呈长T2信号

  图2伴基底节及小脑萎缩的髓鞘发育不良患儿及父母基因测序图A:患儿c.446G>T杂合突变(箭头);B:患儿父亲c.446G>T无突变(箭头);C:患儿母亲c.446G>T无突变(箭头)

  分子生物学检测: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患儿外周血5ml及其父、母外周血各2ml,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构建DNA文库并扩增及纯化。利用Agilgent公司的SureSelect探针富集体系,将文库扩增后的DNA与探针进行杂交捕获和扩增,产物纯化并定量。使用Illumina的NextSeq500进行单端测序,获得Fastaq格式的数据。使用软件CASAVA(1.8.2)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识别的碱基序列,然后进行Align分析,单核甘酸多态性SNP分析和DIP分析,获得靶向区域突变位点的信息。最后使用PolyPhen-2.2.2进行蛋白质损伤分析,该变异导致第149位氨基酸由Gly变为Val,为错义突变,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在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Bank中获得突变位点基因序列,在引物设计网站PrimerZ(http://genepipe.ncgm.sinica.edu.tw/primerz/primerz4.do)设计引物并合成。对突变位点进行PCR扩增后进行一代测序,将获得序列与之前的序列进行比对,排除掉二代测序中假阳性的位点。结果示患儿TUBB4A基因存在c.446G>T的杂合突变,受检者父、母该位点均未见异常。此突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治疗及随访:随访患儿约1年,智力、运动发育较前无明显进展,眼球震颤及肌张力增高较前稍好转。1个月前开始口服叶酸1.5mg/(kg·d)及小剂量左旋多巴[起始剂量1mg/(kg·d),逐渐增至最终剂量3mg/(kg·d)],继续随访。

  讨论

  H-ABC是一种罕见的脑白质营养不良症,2002年由vanderKnaap等[1]首次描述,截至2013年国外有20余例病例报道[2],我国尚无相关病例报道。H-ABC从婴儿期至儿童期均可起病,无明显性别差异[3],主要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锥体外系运动障碍(如:肌张力障碍、舞蹈样动作、肌强直、角弓反张、眼动危象等),进行性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而癫痫发作很少见[2]。目前的病例报道均为散发,且为基因突变所致,因此无法进行预防[2]。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不确定H-ABC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类疾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报道提示患者脑脊液中5-甲基四氢叶酸含量降低,给予患者亚叶酸治疗后病情获得改善[4],但亦有研究显示患者脑脊液中叶酸水平正常,故不能确定H-ABC发病与大脑叶酸缺乏相关[5]。对H-ABC患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提示TUBB4A新生突变与本病相关[2]。H-ABC缺乏典型的实验室检查,确诊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检查,典型的磁共振成像表现为髓鞘化不良、小脑萎缩、壳核萎缩或缺失[1],这在1例尸检病例中被进一步证实[2]。H-ABC患者脑电图多无明显异常,体感及视听诱发电位周围神经均大致正常,而中枢段传导可有异常表现[6]。本患儿存在发育迟缓、肌张力障碍、双眼球水平震颤,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髓鞘发育不良伴小脑萎缩,实验室检查及先天性血尿筛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脑白质病,一般的影像学及生化检查很难确诊此类疾病,只能依赖基因突变分析进行确诊。本例患儿血清叶酸及脑脊液四氢叶酸检测结果均正常,但脑白质病相关基因检查提示TUBB4A基因编码区第446位核苷酸由G变为T的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第149位氨基酸由Gly(甘氨酸)变为Val(缬氨酸),应用PolyPhen-2预测该突变极有可能使蛋白功能受损。目前已知TUBB4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DYT4(肌张力障碍4型)或H-ABC,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患儿为H-ABC。本例患儿应与佩梅病、佩梅样病等相鉴别,一般的影像学及生化检查很难将其分开,目前只能依赖基因突变分析进行确诊,本患儿基因学检查不支持佩梅病或佩梅样病诊断。小脑皮质萎缩症多成年发病,头颅核磁表现与H-ABC相似,但无大脑白质、壳核及尾状核受累[7]。

  本病尚缺乏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患者脑脊液中5-甲基四氢叶酸含量降低者对亚叶酸治疗有效[3]。有报道显示2岁余男童确诊H-ABC,接受左旋多巴口服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且阻止了肌张力障碍的进展,对本病治疗有效[3,6,8]。该病预后差,大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文献报道,45%患儿可独走,但大部分患儿最终丧失独走能力;23%患儿最初可正常语言交流,40%患儿可进行部分语言交流,但在平均年龄7岁时(目前记录2~15岁)开始丧失语言功能;3例患者在12、20、25岁时死亡[3]。

  综上所述,对以生长发育迟缓、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有髓鞘化不良、小脑萎缩、壳脑萎缩或缺失者,应考虑到该病,可行相关基因学检测。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