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儿童急救 > 在急诊,谁不急?如不能相互理解,就只剩下伤害

在急诊,谁不急?如不能相互理解,就只剩下伤害

2017-03-20 来源:医信妇儿频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第二次,白天,下巴磕伤。一只手接着下巴滴下来的血排队,是的,白天急诊就是这么忙,站在我前面的小孩发烧,大夫观察并无急症后,让去儿科,家长不依不饶,非让看了。
  近日,一位匿名朋友写的一段关于急诊的文字,传遍了微信朋友圈。这篇文章朴素、真实,也并不长,只需3分钟即可读毕,却在改变着人们对于医院急诊看法。
 
  作为普通人我进急诊次数很少,总共三次,两次深夜,一次白天。
 
  第一次,深夜急性肠炎,大学时期,当时担心自己阑尾炎怕的要命,结果被安置在过道的病床观察半小时,半小时后也只是刚开始按了几下肚子,然后安排到输液室打了吊瓶。那时候的我觉得,医院果然是坑爹的地儿。
 
  第二次,白天,下巴磕伤。一只手接着下巴滴下来的血排队,是的,白天急诊就是这么忙,站在我前面的小孩发烧,大夫观察并无急症后,让去儿科,家长不依不饶,非让看了。
 
  后面有个大姐肚子疼,一直在不停的催,我虽然也急,但我觉得,都是急诊,谁比谁急啊,比不着。
 
  我回头看她说:大姐,你看谁不急?这是急诊,来的没有不急的,您急也等等吧行吗?那大姐看着我这一下巴一手的血,没再说话。
 
  大夫一看我这个伤口不大,给块消毒纱布按着,说急诊这边没有闲着的大夫,让护士问了哪个科室还有能缝针大夫闲着的,让我自己去。我就一手血的满医院自己溜达着缝完了。哦,最后给我缝的是个牙科大夫。
 
  那时候我觉得,医院果然也就是个服务的地儿,还是靠自己。扯什么救死扶伤。
 
  临近午夜零点,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挂号处,不少家长排队等待挂号。新华网李相博摄
 
  最后一次,是我真正改变看法的一次。
 
  深夜,手被门夹破了,两公分半伤口,差点见骨。火急火燎去了,大夫看了一眼,让护士帮忙稍微冲洗下,开了破伤风,交了各种钱,然后我拿着我的破伤风回来,再也没有护士医生理我了,就一地血坐在过道的凳子上等啊等啊。
 
  后来觉得怎么这样,我这一地血呢,怎么就没人理了,问护士也说,你等等。这什么啊,怎么的,交钱不管了。跟那个明星妻子当时的感觉一样一样的。
 
  直到我忍不住,去急救室门口,看啊看,我想看看大夫都哪儿去了,凭啥没人管我。然后就是我现在都难以忘记的画面……
 
  一个年纪一看就十五六的姑娘,血肉模糊的躺在床上,脖子以诡异的角度歪着,我一个外行人,都知道,这姑娘………恐怕脖子已经断了……这么惨烈的画面,当时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
 
  急救室一片繁忙,我被冲击的蒙了,就在那愣了一阵,我不知道几分钟,但弄清了急救室两个车祸的,一个跳楼的——就是那个姑娘,一个酒精中毒的。姑娘的母亲后来到了,嚎啕大哭,我有点受不了就回了走廊去等。太惨烈了,我一个姑娘真的没法看下去……
 
  作为重庆主城唯一的一家三甲综合性儿童医院,家长首选重医附属儿童医院。
 
  后来有个初步判断急性肠炎的,也在我旁边坐着,护士暂时没有临时床位,说一会儿过来给他打吊瓶,他家属等了十五分钟开始催,我有点受不了,就掀开纱布,本来按住大动脉不流的血,哗的一下又涌出来。
 
  我说,你看,谁不急呢?你也听见那边的哭声了,咱俩这样的都在这坐着呢,你觉得里面干嘛呢?斗地主呢?里面那都是一条命的事儿。能忍你忍忍吧,我也忍着呢。
 
  后来,终于等来了缝针的医生,我没忍住,问了问,我说:那个小姑娘,活下来了吗?那个医生啥也没说,不自觉的叹口气说:才十六岁……我缝针的时候,看着他一白大褂的血,都没怎么感觉到疼……
 
  我不知道那个明星妻子深夜打狂犬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冷淡对待。一度我去医院急诊跟她感觉是类似的,大概活在聚光灯下的人更受不了忽视。可是,我现在是真真实实的觉得,急救室的门里门外,是两个世界,你看到的是大夫不见人,护士急匆匆也不理你,可是,能深夜去急诊的,打狂犬恐怕是最轻的了。
 
  凌晨一点半,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急诊楼大厅,一名母亲背起看完急诊的孩子离开。新华网李相博摄
 
  我不知道一个一线城市的医院每天要面对多少病人,急诊要救多少条命,我看到的一个小小的三线末不到的城市的人民医院,已经如此惨烈。
 
  网络上有些人,每天攻击大夫,攻击医院,全凭想象信口拈来,可是,我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真正住过院,去过急诊。就这么全凭想象,抨击着自家一切都不好。医生也不好,警察也不好,教师也不好,我不知道这样的网络环境如果逼的我们的公检法,医生教师,警察再不作为,会是什么社会。
 
  总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靠想象的美好活着,不可能幸福的。不可能拥有更好的世界我就是把我自己改变看法的经历写写。没亲眼见过,不会知道匆匆忙忙走过的医生护士真正面临的是什么。
 
  希望能唤醒一些人,不要看表面,能够多去理解别人的工作。
 
  也许您不信,医务工作者将这篇短小的文章读完,恐怕眼中竟会泛泪。
 
  儿科冲突增多并非近年才出现。
 
  2012年起便有新闻称:在儿科,补液“一针不见血”,护士容易挨打;一年间某医院有5名急诊科护士被打,均为患儿家长……
 
  2014年有媒体报道,厦门某医院医患冲突三天四起,“多发生在儿科”。
 
  近两年,随着儿科人才锐减,二胎政策落地,儿科纠纷数更处于高峰值,儿科急诊相关矛盾和纠纷简直是频频见报。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发生在今年4月,东莞常平医院一名怀有1月身孕的儿科医生,在儿科急诊值夜班时,遭病人辱骂扔凳,还被迫在派出所“调解”长达十余小时。由于感慨于不公待遇,已是主治医师的她选择辞职。
 
  ……
 
  人们在儿科急诊表露出烦躁、愤恨、丧失耐心和素养的时刻,也许没有从理智上清晰认识到,自己也许会是压垮面前这位疲倦的儿科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他心冷离开,意味着一个国家、社会和自己培养了起码有10余年儿科医疗人才的缺失。最可怕的是,这种遗憾导致的后果,最后仍然加诸在患儿身上。
 
  说白了,在急诊,谁不急?如医患间不能相互理解,留下的,就只有伤害了。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