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儿童心理 > "熊孩子"泛滥是因长幼无序所导致

"熊孩子"泛滥是因长幼无序所导致

2014-11-02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这其实反映了教育的失衡。家长、学校视知识的学习为成才的标准,而忽视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孩子行为习惯、良好品德的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样的畸形教育调教出来的孩子是很难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的,更不要谈为社会做贡献了。

  对于“熊孩子”,打骂不是好的方式。有专家认为应该给他们设立规矩。

  专题采写:

  最近,在南京地铁的列车上,一名老人带着刚放学的小孙子乘车回家。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小孙子突然发起飙来,对奶奶大打出手,拳脚相向,还扇了奶奶一个耳光。当下家长、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却常会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遇到“熊孩子”,家长们都头疼该如何进行管教。我们且来听听各方人士的看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袁爱玲:

  孩子的不当行为需要“负强化”

  南京地铁上发生的这个事件不是个案,而是当下社会相当普遍的现象。这其实反映了教育的失衡。家长、学校视知识的学习为成才的标准,而忽视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在孩子行为习惯、良好品德的教育上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样的畸形教育调教出来的孩子是很难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的,更不要谈为社会做贡献了。

  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熊孩子”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长期过分纵容的结果。我们的家庭教育里往往缺乏规矩。传统中国社会,孩子们都要学习《弟子规》,里面待人处事的规矩,现在看来并不过时。在孩子6岁之前,要给他养成一些基本的行为规矩。需要让他知道,做了错事,是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伤害他人、不尊重他人,这类坏行为要进行“负强化”,也就是要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一定代价。这不是说一定要通过打、骂来惩罚,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适当剥夺或者延迟满足一次他最在乎的东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而且,家长要说到做到,不可以因为孩子哭闹,就轻易妥协。一旦留下不愉快的记忆,孩子也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负强化”当然需要掌握尺度。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来施行。比如有些孩子自尊心很强,就不需要很严重的惩戒方式。家长们都喜欢“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不等于没有自主性的孩子。我们的管教不能剥夺孩子的主体性和活力。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们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的时候,方法也存在问题。比如让孩子以牙还牙,打回去,看不得自家的孩子吃亏。这是家长缺乏基本教育常识的表现。小孩子们之间的争抢、冲突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幼儿,还不会换位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应该着急着“护犊子”,而是应该观察一下孩子们自己是如何解决冲突的,他们从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对正确的行为大力表扬。在孩子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可以教孩子用协商、交换的方法而不是暴力的方法解决争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年龄小的孩子喜欢追着大孩子跑,而大孩子则嫌弃甚至排斥小孩子,甚至出手打小孩子。这个时候大人一定要干预制止,对尊长爱幼的行为则要大加鼓励。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各个都是家中的宝贝。这就更需要让孩子明白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婚姻家庭指导师舒幼娥:

  家庭成员还是应该有“秩序”

  为什么会有孙子打奶奶这样的现象出现?从教育角度来看,一方面是长幼有序、尊重他人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挫折教育的缺失。

  中国传统社会所遵从的尊长秩序,到了当下社会,经常是倒过来的。当下中国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们也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传递长幼有序的观念。过去,在亲子关系中,孩子是怕父母的;现在,我们乐于跟孩子讲平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没有畏惧感是好事,但这不等于抹杀了应有的尊重和感谢。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有一个位置秩序的。在孩子成年之前,监护人有管教的义务、责任,当然也要有一定的权力。权力的收放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独立而有所调整。让孩子自由成长不等于不讲规则、没有规矩。即便是西方社会,也不会让未成年的孩子掌握话事权。有些事情可以放权给孩子做,但是最终的监督权在父母。

  另外,挫折教育的缺失,让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懂得等待。想要什么,家长就直接给予了满足,这等于剥夺了孩子通过付出、争取才最终得到的过程。真正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的是奋斗、赢得奖励的过程,而不是奖品、礼物这些东西本身。家长们应该适当学会延迟满足的策略。让孩子通过参加家务劳动等方式,攒积分换礼物。但也要注意,不要断然拒绝孩子的要求,浇灭他的希望,让他陷入绝望的境地。

  如果孩子已经陷入了冲动行为中,我们该怎么处置?家长首先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受伤。对打是很糟糕的。且不谈互相伤害所造成的身体损伤,事后,家长和孩子都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家长会感到愧疚,也许还会憎恨孩子。如果孩子火气正大,是不适合强拗的。适当熄火是上策,有条件地满足一下孩子。家长的限制行为也要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不要突然剥夺,这样在情绪上的激怒会少一些。比如要求孩子停止玩游戏时,家长不要突然拍孩子一巴掌,夺过游戏机。这样孩子的情绪反应当然会很大。最好是提前五分钟给孩子一个口头通知,告诉他五分钟后关机,这是提醒他进入准备状态,然后再坚决执行。这才是一个合适的处理方式。

(实习编辑:肖康艳)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