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该如何做规矩
摘要:这种情况“苦口婆心”已经用处不大了,就要依靠惩罚手段,那就是“打”,但这个打是需要技巧的,简单说就是“你想打的时候不能打,你不想打的时候要打”,是不是很像绕口令?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宝妈说宝宝不听话说了好久无果后忍不住还是用手打屁股了,最后还是后悔了,这篇就来谈谈如何做规矩既能有效果又让自己“不后悔”。
首先做规矩永远不嫌早,还是推崇正向引导优先,比如吃饭睡眠等等,越早养成习惯比后面强制做规矩要轻松的多。当然熊孩子一般出现在会说话能交流之后的比较多,比如故意打人、睡前不自己收拾玩具之类,经常说了也不听或者嘴上知道错了行动还是老样子,这种时候就需要做规矩了。
这种情况“苦口婆心”已经用处不大了,就要依靠惩罚手段,那就是“打”,但这个打是需要技巧的,简单说就是“你想打的时候不能打,你不想打的时候要打”,是不是很像绕口令?
规矩三部曲
这里的“打”绝对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脱下裤子往小屁屁上盖上无爪印哦!
做规矩三部曲:
首先是工具,选择戒尺,不能用手的原因一是容易带着情绪,二是戒尺代表规矩,让孩子知道惩罚的实施者是规矩而不是大人;
其次是“明文规定,有据可依”,即规矩的制定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并写下来,让孩子知道这个规矩既适用于宝宝也适用于大人,规矩是神圣的,谁都不能破坏,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是为了与社会规矩一致,不能以认错作为逃避惩罚的手段;
最后是实施惩罚的时间,绝对不是孩子一犯错马上抓起来打,而是先保持理智地沟通,虽然这时候家长很愤怒很想打但此时不是惩罚的最佳时机,这时候应该做的是让宝宝知道自己做错了,破坏了规矩,如果宝宝有哭闹要耐心等其平静下来,一般情况下家长保持“温柔的坚定”,即平静地沟通但态度不容置疑,宝宝冷静后会承认自己错了,下次不这样了,这时候大多家长会心软了,此时才是惩罚的最佳时机,告诉宝宝因为事先约定好破坏了规矩要惩罚,但认错了所以本来打三下现在可以少打一下,但绝对不能不打。
以上才是做规矩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家长会说这样孩子会不会恨爸爸妈妈,首先做规矩是会消耗掉爱的,所以一定要有爱的存款,即做规矩的人一定要是平时陪伴宝宝的,不能是周末父母一周见一次,见面就开始做规矩,宝宝会觉得平时都不陪我凭什么现在来管我;其次就是要掌握方法,要做到温柔的坚定,大声吼叫发泄愤怒绝对不是个好办法,要让宝宝知道神圣的规矩不可侵犯,惩罚他们的是规矩而不是爸爸妈妈。
看到过一个案例,一个爸爸觉得自己教育很失败,因为儿子已经被打油了,每次做错了事就说“你打吧,反正我已经这样了。”一天爸爸出门前发现他想破坏鱼缸里的鱼,于是爸爸警告了一下,结果回来还是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一幕,于是怒从中烧,但没有立刻惩罚儿子,而是走到房间里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取出惩罚的道具,类似于戒尺,走到儿子面前,说了一段话,先是“爸爸爱你”,然后说这次你破坏了规矩理应受到惩罚,但爸爸也有责任,没有教育好,所以这次你的惩罚由爸爸来受。接下来他用平时打儿子的力度打在自己身上,打第一次的时候儿子的脸色变了,打第二次的时候儿子就跪下来了,以后这个孩子就跟换了个人似的,不跟大人作对了。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自己应该先受教育,父母这个职业很神圣,没有专业培训过就上岗,宝宝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宝爸宝妈们在羡慕“别人家孩子”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父母”呢?
虎妈说说
这篇内容基本来自于王涛博士所写的《规矩和爱》,一本建议所有家长都看一遍的书,规矩和爱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以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