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耳鼻喉科 > 常见疾病 > 耳鸣 > 脑鸣耳鸣的治疗你还想走多少弯路

脑鸣耳鸣的治疗你还想走多少弯路

2019-10-12 来源: 脑鸣与耳鸣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很多患者又问了,“我在当地也看了很多中医,都没效果。你们为什么能治?”;为什么?经验。经验问题包括所有,包含脑鸣耳鸣辩证病因,又表现在药方的纂写与开据。剂量也是重中之重

 这么多年,我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四处看了那么久都没有效果?”,“为什么我吃***有点恢复,但是没多久就又加重了?”。脑鸣耳鸣真的那么难以治愈吗?事实并不是的,下面就一起看看你走了多少冤枉路吧。

耳鸣脑鸣为非器官性病变,绝大部分患者做了所有能做的西医检查,但指标一切正常。很多患者在得不到一个结论,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无法长期忍受这种声音变得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头疼、记忆力减退等,实际上除了这些,脑鸣耳鸣还会增加患脑血管病的几率。

前不久,西医才承认有了脑鸣的存在。之前对耳鸣脑鸣的情况统称为耳鸣,到现在很多地方用的教材和说明仍然没有更新,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采用营养神经的方式来治疗。常用的谷维素、维生素等,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效果的。

很多患者又问了,“我在当地也看了很多中医,都没效果。你们为什么能治?”;为什么?经验。经验问题包括所有,包含脑鸣耳鸣辩证病因,又表现在药方的纂写与开据。剂量也是重中之重

中医学认为,耳鸣脑鸣的发生多因肾虚、心脾两虚致脑髓失养,或因火郁、蒙、气滞、瘀阻致清窍被扰所致,其中肾虚脑髓空虚为主因。肾藏精,主骨生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说明脑鸣与肾虚密切相关。头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脑之清窍易为病邪所蒙。人有七情六欲、忧思烦恼、精神紧张等,均可伤及气血,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脑髓失养则脑鸣。

现在,有很多地方号称有一种什么药,什么汤,什么散,什么丸,能治疗,治愈率高达多少多少,但是耳鸣脑鸣的致病因素非常多,真有一种药都能治好?不用细分,随手一写就有:

1.上了年纪功能性衰退而引起脑鸣的

2.先天禀赋不足而引起脑鸣的

3.外伤造成耳鸣的

4.药物损伤造成耳鸣的

5.生活不规律等原因造成身体亏虚从而引起脑鸣的

6.精神压力过大,情志不舒展造成脑鸣的

……种种种种,你真的认为有一种药都全都涵盖,有效……只能说真的是病急乱投医了

简单举例,有个患者说,我们那里的大夫说我虚,我换了好多医院了,都说我虚。回答说,中医来讲,虚症常见的辩证有:肾精亏虚,阴虚阳亢,心脾两虚等;实证常见的辩证有风寒外袭,风热上扰,痰湿上蒙,瘀血阻窍等。虚实夹杂,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中医中药。你的用药没有效果。

经验两个字,包含太多。

首先是药方的开具是关键,药方的开具一定要根据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生活地域、环境、病情、治疗史等等来确定。比如同样是气虚,有的偏热,有的偏寒,有的兼血虚,药量、药味就会不一样。药材搭配是否合理;是否相冲;药材的品质;药材的熬制等等..每一个细节对整体疗效都很重要。

很多患者会有一个疑问,真的有这么严格吗?

回答,是的。有很多流传的今天的经方,这些都是历代医家“不传之秘”的变形,无形中限制了经方疗效,后世医家为确保经方疗效,使用古方均需考虑剂量折算问题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被视为中医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典范,载有113个方剂,被后世尊为“经方”。《伤寒论》药味数分布于1至14味间,平均每方4.2味药,最多不超过14味,2~8味药的处方占了90%。与经方明显不同的是,现在临床单味药剂量减少,药味增多,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经方的3倍以上。2007年9月~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随机抽取9个科室100首汤剂处方统计,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药味分布于16~22味。而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

究其原因,这与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经方剂量有关,问题就出在药量换算上。因为度量衡的变化,计量单位很难换算准确,药方剂量出现锐减。现代人认为,经方剂量一两等于现代重量3克。由于效果不好,医生就增加相同功效的药味。

“用药如用兵”,中药剂量这几两几钱的差异是最有讲究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研究员说,从中医文献看,明代以前的方剂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后的剂量,就基本同于现在。仲景经方一两到底重多少,一直是个“历史谜团”,从古至今有几十种纷繁复杂的考证结果。经方剂量后世究竟折算多少,从3克到16克,多种意见始终没有统一。而通行的教材,则采取“古之一两即现之一钱”,三两折合9克的做法,为了方便,临床开方常用10克。

有关专家指出,剂量是历代医家“不传之秘”,无形中限制了经方疗效,后世医家为确保经方疗效,使用古方均需考虑剂量折算问题。因此,中医界对仲景用药本源剂量的研究从未间断。

一位28岁的东北女青年,患了重度胃瘫,吃啥吐啥,只能靠打点滴静脉补充营养,体重从最初的120斤降到了84斤,瘦得像个骷髅。从县里到省里一直到北京,看了4年病,没一个医生能治好。

当她带着5个大塑料袋被家人背进医院时,给她开出附子理中汤。而她的丈夫看着方子失望地摇摇头,不止一家医院的中医开过这个方了,患者按此方已经吃过好多次药,结果都一样,照样还是吐。当时没有多说,让他们先吃半个疗程试试。当服到第九天时,奇迹出现了,妻子的吐止住了。患者满腹疑惑地给打电话询问,同样的方子别人开为啥不见效?答案就是处方用的附子剂量是60克,而其他医生用量一般不超过10克。但当患者家属在当地这么说的时候,这么一个见了奇效的方子被很多专业人员嗤之以鼻,表示:怎么可以这么开药。这,就是经验用药问题

我们认为,受传统思想影响及条件所限,大多数中药及其处方的量效关系未经过严谨的试验研究与大样本的验证,多以个人经验、个案经过归纳、整理、分析而收载于文献中,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局限性。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制约疗效的恰恰是中医不传之秘——药量。我们坚持认为,提高疗效,弄清楚中药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重剂起沉疴,方能挽狂澜于顷刻、扶临危于既倒,也只有量大、药简,才最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如果剂量过小,对急危重症,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另外,中草药的价格一涨再涨也是一个问题。在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的当下,很多大夫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回避开很多比较昂贵的药物。因为,“这样没效果反正也没花多少钱,人家也不找事”。那么,做大夫的到底是为了治好病,还是只要“不找事”?这是医者和患者及家属都要思考的问题。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