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癫痫频道 > 癫痫诊治 > 癫痫药物 > 最担心的问题 抗癫痫药物对肝脏有损害

最担心的问题 抗癫痫药物对肝脏有损害

2018-09-29 来源:西安中际脑病医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如果在肝脏已经有病变的情况下,或者肝功能已经受损的情况下,长期服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加重肝脏损害程度。因此,癫痫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功能。

对于肝脏功能正常的患者,服用抗癫痫药物一般不会造成肝脏损害,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微肝功能损害,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对此,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但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不影响治疗。

如果在肝脏已经有病变的情况下,或者肝功能已经受损的情况下,长期服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加重肝脏损害程度。因此,癫痫患者在服药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功能。

从临床角度看,药物性肝损害有三种:

一是,细胞型,表现为乏力、恶心,严重时可有急性肝坏死征象;

二是,淤胆型,表现为黄疸、瘙痒、腹痛等,类似肝外胆道阻塞症;

三是,混合型,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的临床生化表现。

哪些癫痫药物对肝脏有影响?如何预防?

抗癫痫药物中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有苯妥英钠、地西泮、丙戊酸、卡马西平等。

苯妥英

苯妥英诱发肝脏毒性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在用药1-6周后出现征象,如发热、红疹、肝肿大和淋巴腺肿大。接着出现黄疽,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升高,肝功能多有明显异常。由于病人可以出现非典型的淋巴细胞以及有肝脾肿大和上述症状,因而易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混淆。

卡马西平

其临床特征与苯妥英诱发的肝损害相似,不过本药所诱发的肝损害的死亡率较低。病变可表现为发热性右上腹疼痛,有胆汁淤积,可与胆道感染相混淆。组织病理为肝细胞变性坏死、胆道增生和肉芽肿形成。某些病例可出现大量嗜酸粒细胞,过敏反应是这类肝损害的基本机制。

丙戊酸

丙戊酸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肝损害,一种是可逆性肝功能不全,其发生可能与剂量有关,减量后可消失。另一种类型的肝损害是不可逆性的肝昏迷,此种类型反应通常出现在治疗的最初6个月,无剂量依赖和性别不同,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生化改变主要是酶学的改变,其异常程度因人而异。

专家提醒

由于抗癫痫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影响,为了能及时发现肝脏损害情况,定期检查肝功能是必要的,一般每半年要检查一次。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