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传染病频道 > 疾病知识 > 预防措施 > 寨卡病毒有了克星?

寨卡病毒有了克星?

2018-07-26 来源:中国病毒学论坛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美国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的良性菌能阻隔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中的传播,从而为防止疫情扩散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生物防控机制。

 埃及伊蚊是将寨卡病毒传染给人类最主要的蚊媒类型。美国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一种名为沃尔巴克氏菌的良性菌能阻隔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中的传播,从而为防止疫情扩散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生物防控机制。

 
沃尔巴克氏菌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共生菌,存在于60%的昆虫体内,包括蝴蝶和蜜蜂等,但在埃及伊蚊中并不常见。早在上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可以通过让雌性埃及伊蚊感染沃尔巴克氏菌,使新出生的蚊子挟带该菌在整个蚊群中传播,以此来防止蚊子传播登革热。
 
在最新研究中,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首先让实验鼠感染来自人类病体的寨卡病毒,再让野生蚊子叮咬这些实验鼠,而有些蚊子本身就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wMel菌株,且实验鼠体内的寨卡病毒含量也与人体中的类似。另一组同样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野生蚊子则吸食寨卡病毒含量很高的羊血。
 
之后的半个多月内,研究人员多次检测这些蚊子感染寨卡病毒的情况,并评估病毒是否在蚊群中扩散,以及是否在蚊子体内转移到其他组织,比如蚊子唾液中是否含有病毒,因为这是将寨卡病毒传播给人类的一个必要条件。
 
研究发现,寨卡病毒首先在蚊子的肠里繁殖,然后通过血液进入其他组织,最终在唾液腺中加速繁殖并在叮咬时排出体外。而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其帮助繁殖和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下降,和其他不带该菌的蚊子相比,它们更不易感染寨卡病毒,而即便受到感染,病毒也无法转移至其唾液中。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