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传染病频道 > 疾病知识 > 预防措施 > 让“艾滋病疫苗真的来了?”的新闻飞了一会

让“艾滋病疫苗真的来了?”的新闻飞了一会

2018-07-20 来源:中国病毒学论坛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随着丁香园“艾滋病疫苗距离成功还很远,今天刷屏那个新闻夸张了“”等专业媒体的客观报道,人们很快发觉这一新闻存在诸多不客观因素,随后“又一例过度解读:艾滋病疫苗要来了?还早着呢!”、“关于艾滋病疫苗的误读,今天必须说清!”、"艾滋病疫苗真的来了?真相其实是这个!"的标题再次刷屏。
事件起因:
 
8月9日,一条“强生宣布HI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志愿者100%产生抗体”的微博,半天内就转发过2万。国内众多媒体和大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有人评论:“HIV灭绝了,下一个是什么”、“今年的诺奖有着落了?”......
 
接着打脸的事发生了......
 
随着丁香园“艾滋病疫苗距离成功还很远,今天刷屏那个新闻夸张了“”等专业媒体的客观报道,人们很快发觉这一新闻存在诸多不客观因素,随后“又一例过度解读:艾滋病疫苗要来了?还早着呢!”、“关于艾滋病疫苗的误读,今天必须说清!”、"艾滋病疫苗真的来了?真相其实是这个!"的标题再次刷屏。等等,小编真的晕了晕了,让我们一起试着来解读一下吧!
 
为何这一消息引起众多媒体的争相报道?
 
原因一:人类等待一款艾滋病疫苗诞生的心情是迫切的
 
从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最早在美国被发现以来,HIV病毒以迅猛的势头在世界传播。全球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有43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全球感染人数已达3950万人,其中230万是15岁以下的儿童。
 
截至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与此同时,约有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和病人尚未被发现。
 
尤其是非洲大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数据最令人震惊,全球三分之二的HIV病毒携带人口在这里。长久以来,人们“谈艾色变”,对这类疾病充满了恐惧和唾弃。感染了HIV的病人们,饱受社会的歧视。公众舆论里对HIV携带者仍然充满偏见,滥交、私生活糜烂、不检点,是最常见的词汇。
 
原因二: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之路曲折而漫长
 
30年来,共有四种HIV疫苗通过重重考验,终于进入到最终的临床试验阶段。它们分别是:1)AIDSVAX:衣壳蛋白重组蛋白疫苗;2)V520:利用减毒后的活腺病毒为运输工具,能表达三种HIV基因的疫苗;3)RV144:利用金丝雀痘病毒,表达HIV基因片段的疫苗;4)HVTN5056:腺病毒载体疫苗。
 
不幸的是,这几种疫苗最终都未能取得成功。AIDSVAX在2003年2月被淘汰出局;V520在2007年9月被确认无效。RV144曾被寄予厚望,它的III期临床试验在亚洲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泰国进行,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使得其使用者的HIV发病率较未使用者降低了26%。假设不使用该疫苗,每1000名受试者中每一年有100个人会被HIV感染,那么我们说在这个人群中的年均发病率是10%。使用该疫苗,可使得这个发病率下降到7.4%,也就是使得26个人避免被感染。但这个结果更像是数据统计导致的假象,因此引发业内广泛质疑。退一步说,即便不是统计幻觉,但依如此之低的保护效果,使得使用这种疫苗来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也许非但不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保护,反倒使其抱有更多的侥幸心理,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在耗费了美国默克公司近十亿美元后,RV144黯然退场。同样腺病毒载体的著名临床试验HVTN5056在2013年报道失败。
 
媒体误读在哪些地方?
 
误读一:将“志愿者100%产生抗体”解读为“对艾滋病毒100%有效”
 
“100%产生抗体”易被解读为该疫苗对艾滋病毒100%有效。但事实上,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向澎湃新闻解释:“所有疫苗免疫人体后,都会产生抗体反应。”换而言之,“100%产生抗体”并不能直接证明这是一款能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艾滋病的王宇歌博士后提到了和张林绮一样的观点:“HIV疫苗的目的是诱导出具有保护力的抗体,尤其是针对HIV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这个疫苗产生抗体是正常反应,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是有保护作用的抗体,尚不能证明疫苗有效。”
 
误读二:将恒河猴体内的试验结果“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解读为人体临床试验结果
 
据媒体报道,这次临床试验“除了在受试者身上100%产生了抗御HIV病毒的抗体外,还让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HIV)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并且有66%的人在6次暴露于HIV下仍然受到保护,没被HIV感染。”如果在人体临床试验中,HIV疫苗的研究数据真如上所述,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但在恒河猴体内的实验结果和人体内的实验结果并非一回事。在人体临床试验中是否也会有一样的惊喜,我们还无法得知。何况直接用健康人进行相关的试验存在巨大的伦理风险。注入疫苗之后,将健康人直接曝露在艾滋病病毒的威胁之下,在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承担一旦受实验者被感染艾滋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HIV疫苗,离我们还有多远?听专家如是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表示这不好预测,但从目前全球研究来看,5年内不会出现。吴尊友教授说:“就简单的一个3期临床试验都要5年的时间。就是疫苗已经行了,理论已经可以了,要看看实际有没有效果,这样一个临床试验没有5年做不下来。何况现在还没有疫苗呢。所以,应该说是不可预测,如果非要说,5年以内不可能有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艾滋病疫苗可能会解决,但是解决的方法一定不是现有的技术,需要完全是颠覆性的才可能解决。”
 
“艾滋病最后的突破是颠覆性的思维,就像战争时,弗莱明发现了抗生素。没有抗生素之前,谁能想到还有抗生素?我想艾滋病也是突然某一天发现一个什么东西,最后解决了,而不是传统的概念。”高福说。
 
展望未来:
 
随着HIV膜蛋白三聚体SOSIP的解析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诸多良好的候选疫苗浮出水面,Mascola和Burton最近相继报道了在恒河猴体内诱导出中和抗体的喜人结果。让我们静心等待这个为免疫学、生物制剂改造、临床试验开发、临床统计学、乃至整个预防医学领域带来了诸多经验,为现代转化医学赋予了深刻的内涵的HIV疫苗的研发成功。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