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到位”构建医改工作格局
组织领导到位
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地也建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多部门共同发力的推进机制。全省各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省有关部门先后10多次开展督查考评,推动任务有效落实。
政策配套到位
注重整体设计和制度衔接,出台了政府投入、价格改革、分级诊疗、编制管理、薪酬制度改革等47个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突破性政策和创新性举措,医改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财政投入到位
省委、省政府明确,相对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加大医改投入。2015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卫生支出比上年增长22.1%,2016年又比2015年增长22.3%。到2017年全省各级财政卫生投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比2014年翻一番。
“八个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在推进全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坚持“取消药品加成、增加投入、调整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创新人事薪酬制度、加强医院考核、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八个同步,重点在机制体制方面取得突破:
完善补偿机制
2015年全省所有204家部省市区属和部队、企事业单位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13个市出台政策,落实6项投入,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作为政策性亏损由各级财政补偿。
创新编制管理和人事薪酬制度
出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薪酬制度改革意见,实行人员总额按床位数确定、编外人员备案管理、收入待遇同岗同酬。将绩效工资总量上调到基准线的180-190%,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单位不受限制,并增加加班等津贴。
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11个市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128家二、三级医院通过建立理事会等形式,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三级医院百张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为13.68%。2015年141家医院开展日间手术近4万例,患者费用最高降幅达50%。
“三化建设”助力分级诊疗制度
实施资源纵向一体化
在城市以三级医院为龙头,建立医疗联合体、医疗集团;在农村地区以县医院为龙头,全面推行县乡村一体化。全省已建立医联体175个,其中集团45个,大医院对口支援基层机构实现全覆盖。
推动基层机构示范化
所有政府办基层机构达到国家标准,每个县都有一所较高水平的二甲医院。实行基层机构核定任务与定额补助挂钩,省财政对村卫生室每年补助1.5万元。实施基层骨干人才遴选计划,省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2016年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1449名。目前每万人已拥有3名全科医生,40%的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质。
推行签约服务个性化
所有的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实施健康管理团队服务,8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服务,个性化签约服务覆盖542万户、1466万人,基层诊疗人次已占总数的60%,86%的新农合住院病人在县域内治疗。
“三个一工程”推进智慧健康建设
制定《江苏省人口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投入20多亿元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硬件建设方面,建成江苏省智慧健康主干光纤网,已与13个市、82个县(区)、147家三级医院全光纤联通,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计生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连接。所有省辖市建立了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所有县(市、区)建立了区域平台或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应用的数据共享中心。将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全省80%的县(市、区)建成区域影像、心电、检验、病理等5大中心,所有县(市、区)基本建成远程医疗系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会诊及指导。
在软件开发方面,秉承“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原则,建成全省预约诊疗服务系统,连接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2015年全省三级医院预约挂号诊疗量为1577.5万人次,占门诊总量的13.56%。
实施“三个一”工程,累计发放居民健康卡600万张,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每个家庭都有一名签约的家庭医生、每位居民都有一份电子健康档案、一张功能完备的健康卡”目标。
近期,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在南京、常州两市开展国家大数据中心试点示范建设,江苏将以此为契机,让好医生更“多”、好医院更“大”,让优质医疗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