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远志。
这远志的名字是极好的,因此在历史上还产生出著名的典故。
两晋南朝,世族名流爱好养生,对医药多有研究。如著名的有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人,甚至连戎马将军也多有精于岐黄者。东晋时殷浩(字渊源)曾隐居东阳十年不出仕,当时人说:“殷浩不出,奈苍生何?”后来殷浩受司马昱征召入朝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曾主持北伐的他却是一位能够“妙解经脉”的高手,有次居然只用一剂药便治愈了一位百岁老人的痼疾。
桓温(字元子)和殷浩是东晋朝廷内部的两股势力。那是一个特别讲求个性的时代。年轻时殷浩就和恒温齐名,二人互不服气。桓温当面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更出色?殷浩回答:我宁愿做我自己。
也许只是一次用药,却偏偏显得很“在行”,这对殷浩来说是很幸运的;很不幸运的是殷浩在北伐中两次都遭遇惨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此糟糕的表现,使他因此被废为庶人,从此大权尽入桓温之手。不知是否因为殷浩的缘故,反正桓温对隐居者借远志、小草之名有过一次再也令后人无法忘记的追问:远志、小草,何以一物而两名?
谢安(字安石)曾隐居东山不出,后来才下山做了桓温的司马官。有一天,别人给桓温送来了一些草药。桓温在药篓中挑来拣去,举起一株,在座的人都认识,那是远志,又名小草。这时,桓温偏向在座的谢安发问到:“此药又名小草,为何一物而有两名乎?”
其实严格说来,远志与小草并非一物,而是一种植物的不同部分:苗,即地上的茎叶称小草;根才叫远志。古人用药时可以把根和苗混在一起,但叫起来名称仍然是不同的。如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七有“远志苗曰小草,根曰远志。”只是后来药用逐渐偏向于只使用其根,而少用其苗了。这在北宋的《本草图经》中有明确的解说:
“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稀用小草。”
桓温所问的远志、小草一物两名,自是故意有所指。无论谢安是否知道,但还没等他应答,旁边在桓温手下作南蛮府参军的郝隆(字佐治)就高声答道:“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矣!”
郝隆是位大聪明人且生性诙谐,郝隆晒书的故事谁人不知?聪明的郝隆原来也颇懂得中药材的原始,话语中的。“处”,指藏在地下便是远志;“出”,发出苗来便成了小草。既巧妙地回答了桓公,又不无幽默地讽刺了谢安。意思是你这株积年的“远志”,终于也出来了,莫不是要做棵小草?当此之时,桓公目视着谢安说,郝参军虽然有些失言,但用意并不坏啊。
谢安在小时候就极其有名,但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在会稽郡上虞东山。当时的人皆视谢安为有大志之人,有句话在朝野间流传了多年:“安石(谢安)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在隐居之后的出仕,震动了整个东晋,桓温正是欲借此鼓励谢安也未可知,但跳出来的郝隆实出于讽刺倒是确凿。谢安该如何证明自己?等到淝水之战,谢安成功策划,以少胜多,功成名就。谢安从此圆满地实现了自己“东山远志”的夙愿,因此而有“东山再起”之词。谢氏家族遂兴旺发达,成为江左南朝的第一家族。
这小草远志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笔记《世说新语》中而流传后世。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通乃不恶,亦极有会。”
远志还是小草?到底该不该出山?对此,陈长明将这一诙谐的故事化为了一首《清江引》词:
谢公出山为小草,远志偏羞道。自教人不易忘,竟惹彼无端笑。知出山在山功大小。
学习中药,遇到远志时,当真怀远志,志存高远。中药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故能够上医医国。熟悉药性,能够医人医病,也是可求的。既退最次,但识得小草之为何物,又有何不可呢?是故圣人有言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远志根生,每年春季发芽生长,针状叶,开淡紫色小花,其根土黄色,大者筷子粗细,一般长15厘米左右,最长者可达30厘米。晚秋采集,剥其皮,晒干入药。
有一年秋天,在市区的公交车上,我遇见一位爬山归来的大叔,手执一握小草。我想必是识药之人,上去搭个话,询问“这是什么呀?”回答只有两个字“远志”。接着我再问:“有什么用呢?”“药草。采回去泡酒喝。”素昧平生,又非闲聊的时节和地儿,未能再问。不知是不是因此而错失了一位高人。
怀远志,识小草。这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有什么相干?——你看吧,因为远志与小草之名,偏偏让人想得太多……
《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1.8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
健客价: ¥45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健客价: ¥18透窍消肿,祛风退热。用于慢性鼻窦炎、鼻炎及鼻塞头痛,浊涕臭气,嗅觉失灵等。
健客价: ¥25健脾和胃,平肝杀虫。用于脾弱肝滞,面黄肌瘦,消化不良。
健客价: ¥24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0益气养阴,培补脾肾。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所致的乏力气短,自汗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等症。
健客价: ¥548健脾,燥湿。用于胃脘胀痛。
健客价: ¥40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跌扑肿痛。
健客价: ¥248收敛止泻,解毒消食。用于湿热泄泻,伤食泄泻。
健客价: ¥22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3.5辛凉透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健客价: ¥27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健客价: ¥16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风寒入肺,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痰多,喘促胸闷,周身酸痛或久咳不止,以及老年支气管炎咳嗽。
健客价: ¥25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6.5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腹胀喜温,反酸嗳气;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
健客价: ¥17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等症。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疼、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并可作清凉饮料。
健客价: ¥13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咽喉肿痛,目赤,便秘,尿黄赤。
健客价: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