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最简单的方法判断脾胃是否虚弱
有3个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一个人的脾胃是不是虚弱:看手、看眼袋、看舌头。
看手
看手时,首先看手的示指(即食指)。示指可以反映整个脾胃的功能。如果示指变形,并且小指内侧根的部分有酸痛的感觉,表明消化系统出现了功能障碍。
示指靠近拇指一侧的根部有个叫“二间”的穴位,便秘和腹胀的患者长期坚持按摩这个部位,可以减轻便秘。如果示指出现硬块、颜色变紫,表明脾胃虚弱至极,这时常会出现完谷不化、大便溏稀和肚子痛等症状。
看手判断脾胃状况,除了看手指,还要看整个手掌。将十指并拢,观察手指与手指之间的缝隙。指缝过大,表明脾胃有问题,患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比较大。
看眼袋
再来说说眼袋。眼袋形成的原因是脾胃长期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停留在身体内。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处正好是出现眼袋的部位,水湿首先会停留在这里。
眼部周围的皮肤较薄、组织疏松,水湿瘀结于眼睛周围,眼睑就会隆起,形成眼袋。中医判断脾胃是否虚弱,常常会看眼袋。如果要彻底消除眼袋,必须补脾补胃。脾胃强壮之后,运化有了力量,身体内的水湿慢慢减少,眼袋就会消失。
看舌
最后说说舌。舌的颜色可以反映身体的状况。健康人的舌质为淡红色;如果舌质偏淡,说明血虚;如果舌质偏红,说明体内有热;如果舌质发紫,说明体内有瘀血。
脾胃虚弱者的舌质最大的特点是:舌体胖大,舌的边缘有牙齿的痕迹。这是因为脾胃虚弱后不能运化水湿,水停留在体内,舌头也会变得肥大。肥大的舌头与牙齿挤压,便使舌边缘出现了齿痕。
看舌质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看一下舌苔。健康人的舌头上有一层淡淡的、湿润的薄白苔,不燥不滑;若舌苔发黄,说明体内有热;舌苔焦黄,说明体内的热盛;舌苔发白,说明体内有寒;舌苔发黑,说明体内的寒盛;舌苔厚腻,且满布白苔,说明脾胃虚弱。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过劳忧思)。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要让脾胃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因此说,养脾胃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胃痛分型
最好的医生,往往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偶感风寒,亦或者胃酸胃痛,往往不会立即去医院,一般情况下都会自己找点成药来吃。但是对于中成药来说,如果不对症的话,往往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这回,咱们就来看看,胃痛的话,我们如何选择成药。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有缓、急之分,证候有寒、热、虚、实等各种不同类型。临床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若能辨证运用中成药,治疗胃痛,常能获得满意效果。
寒凝气滞型
过食生冷,或感受寒凉所致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遇冷痛重者,属于寒凝气滞型胃痛。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
常用中成药:良附丸。此药组成为高良姜、香附,配伍后有温胃理气之效。应口服,3~6g/次,2次/日。
食积内停型
脘腹痞闷,嗳气有食腐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逆,大便秘结甚至腹痛腹泻者属于食积内停型胃痛。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常用中成药:越鞠保和丸。此药组成为栀子,六神曲,醋香附,川芎,苍术,木香,槟榔,有疏肝解郁,开胃消食之功。应口服,一次6克,一日1~2次。不适用于脾胃阴虚者,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
肝胃不和型
肝郁气滞,肝气犯胃导滞胃脘胀痛,甚则连及两胁,情绪郁怒则加重,嗳气或排气后得以缓解,嗳气频繁者属于肝胃不和型胃痛。
治疗原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常用中成药:胃苏颗粒。方由紫苏梗、香附、陈皮、枳壳、槟榔、香橼、佛手、制鸡内金构成,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用法为口服,15g/次,3次/日。脾胃阴虚或肝胃郁火胃痛者慎用。
脾胃虚寒型
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所致胃脘冷痛、畏寒肢冷、喜热饮食,常于空腹时发作,得食则缓,大便溏泄,神疲乏力者属虚寒胃痛型。
治疗原则:温中补虚止痛
常用中成药:理中丸。方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构成,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健胃之功。应口服,8丸/次,3次/日。阴虚内热,感冒发热者忌用。
湿阻气滞型
脘腹胀满,胃痛隐隐,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呕吐酸水或泄泻者属于湿浊中阻型胃痛。
治疗原则:化湿和中
常用中成药:香砂养胃丸。主要成分为白术、木香、砂仁、豆蔻、藿香、陈皮、厚朴、香附、茯苓、枳实、半夏和甘草,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和胃之力。用量为1丸/次,2次/日。若表现为口干欲饮水,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的胃阴虚者不宜服用。
湿热内蕴型
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见以上症状者都属于湿热内蕴型胃痛。
治疗原则:清热燥湿
常用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主要成分是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功。同时应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1.慢性胃炎。 2.与胃酸有关的胃部不适应症,如:胃痛、胃灼热感(烧心)、酸性嗳气、饱胀等。
健客价: ¥22.5理气止痛,和胃降。用于中焦气滞所致胃脘, 痞满胀痛,嗳气吞酸、浅表性胃炎等症状。
健客价: ¥28制酸和胃,疏肝止痛。用于肝胃不和之胃痛或高本性消化溃疡见上述症状者。
健客价: ¥17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以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见胃灼痛,反酸、烧心、饱胀、早饱、恶心、呕吐等。
健客价: ¥39舒气、化瘀、逐寒止痛。用于胃寒痛,胃气痛,食积疼。
健客价: ¥5.9理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健客价: ¥7.5制酸止痛,理气化瘀,温中健脾,收敛止血。用于胃酸过多,胃脘痛,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胃炎。
健客价: ¥12.5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用于胃部疼痛,肝郁气滞,胸胁胀满,恶心呕吐。
健客价: ¥16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以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见胃灼痛,反酸、烧心、饱胀、早饱、恶心、呕吐等。
健客价: ¥14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内服:用于瘀血阻滞,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阴虚肺痨,肺结核的辅助治疗。外用: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
健客价: ¥35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内服:用于瘀血阻滞,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以及阴虚肺痨,肺结核的辅助治疗。外用: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健客价: ¥40苗医旭嘎怡沓痂,替笨挡象江苟给赖拿,精嘎瑶粘拿,江给苟,扎嘎,蒙杠抡,布兜江苟及,江苟给考巧。 中医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浅表性胃炎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
健客价: ¥28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内服:用于瘀血阻滞,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阴虚肺痨,肺结核的辅助治疗。外用: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健客价: ¥39.5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刺痛,暖气吞酸,食欲不振;浅表性胃炎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
健客价: ¥46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健客价: ¥23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健客价: ¥21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健客价: ¥18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健客价: ¥25清热燥湿,理气和胃,制酸止痛。用于湿热互结所致胃脘疼痛,胃酸过多,脘闷嗳气,泛酸嘈杂,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健客价: ¥13温中止痛,解毒辟秽,和胃止泻。用于胃痛,腹痛,恶心腹胀,呕吐泄泻,急性胃肠炎,胃痉挛。
健客价: ¥7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也可用于慢性胃炎。
健客价: ¥13用于缓解胃酸过多所致的胃痛、胃灼热(烧心)、反酸。
健客价: ¥8养阴和胃。用于胃痛灼热,嘈杂似饥,口咽干燥,大便干结;浅表性胃炎。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及各种胃部不适症。
健客价: ¥18健脾,止血止痛,制酸,收敛。用于治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属脾胃气虚证者。
健客价: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