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在享受美味佳肴之时,又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乃最高的健康艺术境界。
“药食同源”“药食两用”的基本理论,是中华民族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先民们长期与自然界做斗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经过多次反复总结得来的经验。自古就有“冬病夏治”、“煲汤”方法、“药膳”、“冬补”、“药酒、药膏”食材处方配伍的记载,岭南地区更有各种“凉茶、早茶”食材记述等。这些都是民间自我保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经验与总结。
从“上品药”到药食两用
“药食两用”之品在《神农本草经》中归于上品药。所谓上品,是指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比如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又如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本草求真》指出:“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
早在《黄帝内经》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古人对药物食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食物养人,药物治病,而药物据“毒”之大小区别应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强调:“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说明要对食物、药物不同作用要充分认识与分别应用。
古代医家对药食同源的探研从未停止,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宋代的《圣济总录》《养老奉亲书》、元代的《饮膳正要》、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食物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正是历代医家的努力,使药食同源之理论不仅有医疗实践的广泛应用,还有理论上的深入阐述,为现今人们对食疗药膳的认识与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以来,卫生部门先后发布了《食品卫生法(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等,对药食同源、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做出明确规定,公布了3批共86种,后新增15种,共计101种,确保了中药材在食用、保健食品研发等方面的安全使用。
2018年2月,据国家卫计委国卫食品评便函(2018)8号文件,拟将党参、西洋参、天麻、肉苁蓉、铁皮石斛、山茱萸、杜仲叶、黄芪、灵芝9种物质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名单,在试点省份进行为期两年的试生产,期满后再评估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全国推广。目前,就上述增列工作已经完成定向的征求意见。
很多人在看病时,最后都会问一句饮食宜忌。但是,有那么多食物,医生怎么说得完,病人又怎么能记得住呢。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本像辞典一样,记载各个食物属性和功效的书,可以随时翻阅。《中华食疗本草》就是这样一本书,其中还讲解了很多食疗验方和药膳,实为居家旅行必备好书。
《中华食疗本草》奉献给有志使用天然本草(中药)进行医疗、教学、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从事食疗保健、健康产业的工作者,从事保健制品研制开发的人员,尤其对要求自我食疗保健的中老年朋友,对患有慢性病需要康复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