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顶有道理的,但“捂”的位置很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春季捂对4个位置,不但养生效果事半功倍,“一年无病”的效果分分钟达到哦!
春季气候多变,冷热不定,是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不过,通过简单的方法,我们就能达到保养的效果!
春捂:7天15度,
就能严防5种严重后果!
医学气象学显示: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
最近医院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很多,冷空气刺激是主因。尤其是老年人,适应能力差,由于血管硬化更为严重,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梗塞。
春捂时机:7天
从时间上来讲,一是要把握时机,做到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减得过快有可能减出病来。总体来说,春捂要捂到清明时节方可告止。
春捂温度:15度
把握好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4个部位捂住了,
保证一年的健康!
医届亚圣的二传弟子、北京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辛海说:
春捂不是穿棉袄,包满全身反而容易让身体变得虚弱,捂的位置有重点,早春时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春捂的关键:
点按、聚气、热敷这4处。
01春捂第一个关键
手腕:守全身血脉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
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位置
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主治病症
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02.春捂第二个关键
腰眼:肾好一切都会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位置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该穴,可温暖肾阳。
方法
除了点按以外,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
03,春捂第三个关键
小腿:聚阳气、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位置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04,春捂第四个关键
肚脐:启动胎息能延寿!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神阙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揉中法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
聚气法
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意守法
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阙,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发生,胎息则慢慢启动。
春捂秋冻,四个字凝聚着中国5000年的中医智慧、百姓的期望。大家一定要按照辛海教授的嘱咐捂一捂,身体整体抵抗力都会好很多,一整年身体都顺顺的!
结肠癌辅助化疗:卡培他滨适用于 Dukes’ C 期、原发肿瘤根治术后、适于接受氟嘧啶类药物单独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的单药辅助治疗。其治疗的无病生存期(DFS)不亚于 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联合方案(5-FU/LV) 。卡培他滨单药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化疗均不能延长总生存期(OS),但已有试验数据表明在联合化疗方案中卡培他滨可较 5-FU/LV 改善无病生存 期。医师在开具处方使用卡培他滨单药对 D
健客价: ¥315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或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症状,无病因治疗及控制病程的作用等。
健客价: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