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以患者自觉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错觉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故而统称为眩晕。
轻者可以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可分为旋转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旋转性眩晕多因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的倾倒感觉为主;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感觉为主,多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脑性眩晕、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心电图,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检查可确诊,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中医学历代文献对眩晕论述较多,如《内经·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属肝的疾病。《河间六书》认为眩晕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主张辨治眩晕当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等等。中医学认为眩晕其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归纳起来眩晕不外乎虚实二证,虚证多由患者体质虚弱,忧思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能上输于头目;或因房事不节,肾阴耗损,不能生精补髓益脑皆可导致眩晕。实证多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风内动;或体质太胖,湿盛生痰,风阳夹痰上扰以致眩晕。
自古以来针灸就是调治眩晕的主要方法之一,虚证眩晕可取百会、神阙、足三里、太冲、合谷。伴有不寐者加神门;有耳鸣者加听宫。实证眩晕可选中脘、丰隆、太冲、合谷、印堂。嘱患者将所选穴位部充分暴露,取舒适卧位双眼自然闭合,全身放松,均匀腹式呼吸,消除过于紧张的心态。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中脘各1.2寸,太冲、合谷、神门、听宫各直刺0.8寸,均施以缓慢捻转手法约1分钟;毫针直刺丰隆2寸,针尖向上沿皮刺印堂0.8寸,施以大幅度提插泻法。其中足三里穴以针感沿胫骨外侧向足部方向传导;中脘穴以针感向左下腹部方向传导为佳。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1次,每日1次,15次一个疗程。起针后将百会、神阙的位置及取穴方法、施术法教给患者,令患者自行在家施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方法:右手如持笔写字状使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处,点燃的艾头与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施灸,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度。每日1次,连续10次一疗程。
方中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于脑,百会其深处又为脑之所在。此外,据中医“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之训和“脑为髓海”之古训可知,百会穴与脑联系密切,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刺激百会穴后能够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使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可升提气血,充益髓海。
神阙穴为任脉经腧穴。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二者皆经过脐。此处又为冲脉循行之所,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皆交汇于脐,故神阙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加之奇经八脉纵横上下,沟通内外,所以神阙与百脉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故神阙穴有调理脏腑,扶正祛邪,温补脾肾,回阳救逆,调理脾胃,理肠止泻,息风开窍,宁心安神,交通心肾,制约膀胱,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调和气血,调补冲任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刺激神阙穴会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以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激发抗病能力,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尤其是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从而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该穴五行属土,为土中土穴,可统治一切与脾胃有关之疾,还具有保健强体之功,自古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正如古人所云:“三里有白术之强,桂附之热,参茸之功,硝黄之性。”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激足三里穴能使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调节心律,而且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还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防卫疾病的能力。
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偏于补气、调气;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两穴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腑一脏,一升一降,上下相配、阴阳相配能够使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达到调和营卫、祛风解表、宽胸理气、平肝息风、镇静安神、解痉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止痛之功能。中脘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属任脉,为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位下正好是胃体中部,具有调理脾胃,化湿降逆(在于升降、燥湿的调理)。丰隆穴为古今医学家所公认推崇的治疗痰湿证的首选要穴,具有通经活络、通调脾胃气机,能使气行津布,中土得运,湿痰自化的功效。针刺听宫穴可以刺激鼓岬黏膜表面的血管神经丛,治疗耳鸣及眩晕。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是心原气留止之处,为养心神要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开郁散结之作用。印堂穴位于督脉之上,针刺印堂穴能通窍苏厥,通调十二经脉之气,使阴阳协调,气机畅达。
眩晕是一种可大大小的疾病,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的治疗,不然的话诱发其他的疾病,治疗起来就没有那么顺利,希望上面讲述的对于眩晕患者有效果。
健脾利湿,滋肾平肝。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头晕。
健客价: ¥25头晕目眩,须发早白,视物昏花,阴虚发热。
健客价: ¥7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昏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 不明、头晕目眩,耳鸣耳聋。
健客价: ¥55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
健客价: ¥13养肝;滋肾;润肺。肝肾亏虚;头晕目眩;目视不清;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虚劳咳嗽;消渴引饮。
健客价: ¥32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经闭,癥瘕,久疟,疟母。
健客价: ¥72清热通便。用于头目眩晕,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便秘尿赤。
健客价: ¥14益气生津、滋养肝肾、通络明目。用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中医辨证属气阴亏虚、肝肾不足、目络瘀滞证,症见视物昏花、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口渴喜饮、便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健客价: ¥52心绞痛发作的预防性治疗。眩晕和耳鸣的辅助性对症治疗。
健客价: ¥26补气,滋肾,益精,用于气阴亏虚、肾精不定所致的头晕、心悸、目眩、耳鸣、健忘、失眠、疲乏无力;更年期综合症,病后体虚见证书证候者。
健客价: ¥55彝医:呵咪呵夏,乃都荷,乃啰。 中医: 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用于肝肾不足,肝阳上扰所致眩晕,头痛,心悸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
健客价: ¥25彝医:呵咪呵夏,乃都荷,乃啰。 中医: 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用于肝肾不足,肝阳上扰所致眩晕,头痛,心悸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
健客价: ¥39用于肝胆火盛引起的耳聋、耳鸣、耳底疼痛、目赤口苦、头晕目眩、大便于燥。
健客价: ¥26滋肾平肝。用于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健客价: ¥12用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头晕目眩、精神疲倦以及低磷血症。
健客价: ¥20有止眩晕,补气血,通血脉,舒筋活血等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头胀,头痛,目眩,肢体麻木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瘫等病症。
健客价: ¥32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气不舒所致月经不调,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
健客价: ¥16散风清热。用于头晕目眩、偏正头痛。
健客价: ¥20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淤血阻络所致的眩晕、中风,症见肢体不用,言语不利及头晕目眩;脑动脉硬化,缺血性中风及脑出血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3滋阴补肾,固冲安胎。用于早期先兆流产属中医肾阴虚证,症见:腰酸胀痛、小腹坠痛、阴道流血、可伴有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神疲乏力,手足心热。
健客价: ¥53滋肾养肝,活血解毒。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氨基转移酶升高,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不足,邪毒瘀热互结,症见:胁肋疼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倦怠乏力,纳差,脘胀,身目发黄或不黄,小便色黄,头昏目眩,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少或无苔,脉弦细。
健客价: ¥73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用于瘀血阻滞、风邪上扰所致的偏头痛,症见头部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头晕目眩、或恶心呕吐、恶风。
健客价: ¥24疏风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恶寒发热,头晕目眩,咳嗽,咽痛。
健客价: ¥18滋肾平肝。用于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健客价: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