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的危害有哪些
1、颈肌受累:颈项酸软,头重和竖直困难,将头部靠在墙上或垂下休息好转。
2、常受累的是眼外肌: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眼睑下垂,我们可以看到病人眼皮抬不起来,因此眼裂变小或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眼球转动不灵活,甚至不能动,看东西成双影。
3、肌无力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肉均可受累,但以眼外肌受累最为常见。具体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等,或全身肌肉同时受累,疲劳后加重,休息后部分恢复,朝轻夕重。受累肌群的范围和程度变异很大。
4、四肢肌群受累:上肢受累时,两臂上举不能,梳头刷牙、穿衣困难;下肢受累时,首先出现上楼腿软,上提下肢感到疲劳,逐步发展为上台阶或上公共汽车困难,或骑自行车刚开始时能上车,但没骑多远,便因肌肉无力,下车困难而跌倒,另外还有下楼时易跌,蹲下后起立困难等等。
重症肌无力哪些症状比较明显
1、说话鼻音,声音嘶哑:就像患了伤风感冒似的。有的病人开会发言或读报时,头几分钟声音还可以,时间稍长,声音就变得嘶哑、低沉,最后完全发不出声音了。打电话时一开始还可以,时间一长别人就听不清他说的什么。这是由于咽喉肌的无力所致是重症肌无力的症状表现之一。
2、呼吸困难:这是重症肌无力最严重的一个症状,在短时间内可以让病人致死,故又称其为重症肌无力危象。这是由于呼吸肌严重无力所致。患者感到喘气很困难,夜里不能躺平睡,只能坐着喘。有痰咳不出,既不像心脏病,也不像哮喘病,更不像肺部肿瘤所致。有这种呼吸困难的病人大多同时伴有吞咽困难、四肢无力或眼睑下垂等也是重症肌无力的症状表现。
3、眼睑下垂:又称耷拉眼皮。据我们对3100例重症肌无力的分析发现,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者高达73%。可见于任何年龄,尤以儿童多见。早期多为一侧,晚期多为两侧,还有不少病人一侧的眼皮瞪上去时,另一侧的眼皮又耷拉下来,即出现左右交替睑下垂现象。这是重症肌无力症状之一。
4、全身无力:从外表看来好皮好肉的,也没有肌肉萎缩,好像没病一样;但病人常感到严重的全身无力,肩不能抬,手不能提,蹲下去站不起来,甚至连洗脸和梳头都要靠别人帮忙。病人的肌无力症状休息一会儿明显好转,而干一点活又会显着加重,好像是装出来似的,均是重症肌无力的症状表现。
5、复视:患者在看事物的时候会出现重叠的现象。用双眼看的时候会看到2个同样的东西。若用一支眼看事物怎知能看见一个。年龄又小的孩子对复视不会描述,常常用歪头,斜颈等动作使复视消失。严重者可表现为斜视。
6、全身无力:从患者的外观来看并没有明显的特征,但是患者总是感觉全身无力,肩不能抬,蹲着都站不起来。甚至有时候洗脸都得别人帮忙。患者干一点活就会感觉很累。这类病人往往都会存在以上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
7、咀嚼无力:患者牙齿看起来健康无碍,但是要东西一点力气都没。开始一两次咬着还有力气,越咬越没力气。
重症肌无力治疗
脾胃虚损型重症肌无力
症状:眼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无力,或吞咽困难,纳差便溏,而色萎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治法: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升麻9g,当归10g,陈皮10g,葛根15g,柴胡9g等。加减:胸闷苔厚,加苍术15g,薏苡仁30g,厚朴9g以理气除湿;口苦,舌红,苔黄腻,加黄柏12g,茯苓15g,
茵陈(后下)15g以清热除湿;食少纳呆,加砂仁(后下)6g,炒麦芽15g,炒谷芽15g,焦三仙15g以和胃消食;多汗,加浮小麦30g,麻黄根9g以止汗;复视,加谷精草10g,沙苑子10g以明目;腰膝酸软,加补骨脂15g,仙灵脾15g以补肝肾,强腰膝。
脾肾阳虚型重症肌无力
症状:四肢倦怠无力,畏寒肢冷,吞咽困难,口齿不清,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有便溏,舌体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右归丸加减附子(先煎)9g,肉桂3g,杜仲12g,山茱萸12g,山药15g,党参15g,黄芪30g,鹿角胶(烊化)12g。加减:便溏,完谷不化,加炒白术30g,补骨脂15g,肉
豆蔻15g以温阳补肾,健脾止泻;食少纳呆,加焦三仙15g以消食和胃;腰膝酸软,加枸杞子15g,牛膝15g以补肝肾,强腰膝。
气血两虚型重症肌无力
症状:神疲乏力,四肢软弱无力,行动困难,心悸气短,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自汗,舌淡而嫩,苔薄白,脉弱。
治则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当归12g,生地黄18g,白芍15g,川芎9g。加减:舌暗,加丹参15g,红花10g以活血通络;心悸,加桂枝9g,炙甘草6g以温通经脉;失眠,加酸枣仁20g以养心安神。
湿邪困脾型重症肌无力
症状:眼睑下垂,眼胞肿胀,肢体困重,倦怠无力,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纳呆便溏,或面晦污垢,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治则治法:醒脾化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防风12g,
白芷10g,广藿香12g,厚朴9g,
半夏9g,茯苓12g,豆蔻(后下)3g,薏苡仁30g,陈皮6g,泽泻6g。加减:兼头晕头昏,脉弦滑,加钩藤(后下)15g,蒺藜10g,白
僵蚕10g以散风平肝;肢体沉重,足胫微肿,加防风10g,泽兰10g,益母草10g以利水胜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