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分期?胸腺瘤分哪些类型?
摘要:目前,胸腺瘤Masaoka临床分期和WHO的分类能够很好的反映胸腺瘤的预后。如绝大对数A型、AB型和B1型患者处在MasaokaI期或II期,可以通过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治愈,术后复发率也较低,预后较好。
主要有
咳嗽、胸闷、胸痛、上腔静脉综合征、Horner综合征、偏侧肢体麻木、声音嘶哑及重症肌无力等。大部分胸腺瘤患者在早期无特殊表现,在肿瘤不断膨胀性生长过程中,会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压迫上腔静脉或者无名静脉,则会出现头面部的浮肿,压迫气管,会出现喘憋,活动时加重等。但是要注意:约一半左右的胸腺瘤患者无任何症状。
胸腺瘤分哪些类型?
主要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但此种分类对疾病的良恶性和预后意义不大。
胸腺瘤Masaoka临床分期是怎样的?
Ⅰ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肉眼及镜下均无胞膜浸润;
Ⅱ期:Ⅱa期镜下浸润;Ⅱb期肉眼可见浸润周围脂肪组织,但局限于纵隔胸膜内;
Ⅲ期:侵犯周围器官,Ⅲa期不侵犯大血管;Ⅲb期侵犯大血管;
Ⅳ期:Ⅳa期浸润胸膜或心包;Ⅳb期有淋巴或血行远处转移。
目前,胸腺瘤Masaoka临床分期和WHO的分类能够很好的反映胸腺瘤的预后。如绝大对数A型、AB型和B
1型患者处在MasaokaI期或II期,可以通过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治愈,术后复发率也较低,预后较好。
胸腺瘤是怎么进行病理分型的?
按1999年WHO分类标准:
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AB型胸腺瘤:即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型胸腺瘤。
B型胸腺瘤:被分为3个亚型;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B
2型胸腺瘤:即皮质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
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恶性特征。A型和AB型为良性,B型和C型为恶性。简化分类:胸腺瘤(A、AB、B1、B2)、不典型胸腺瘤(B3)、胸腺癌(C)
这一组织学分类更多的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模式的选择上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对于不同分期的患者,具体临床治疗策略如下:
Ⅰ期—患者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无包膜浸润的胸腺瘤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风险较低,术后无需行放疗或化疗。但该类患者需每年行胸部影像学检查(CT或MRI)来复查,定期随访以排除复发。
Ⅱ期—Ⅱ期定义为镜下(ⅡA)或肉眼可见(ⅡB)的肿瘤侵透包膜。术后治疗策略取决于手术切除的范围和有无其他高危因素。对于肿瘤完整切除且切缘阴性(R0)的患者,如果术后病理提示存在高危因素(病理分期为ⅡB期、切缘较窄、WHO分级病理类型为B型、肿瘤与心包粘连),为了降低复发风险,应该考虑术后放疗。ⅡA期疾病且无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通常不需要任何治疗。但对于术后病理标本提示镜下(R1)或肉眼(R2)切缘不净的患者,需要术后辅助化疗。对于胸腺癌患者,虽然证据较弱,但可能要在放疗基础上联合全身化疗。
Ⅲ期—Ⅲ期定义为肿瘤侵犯心包或肺、伴或不伴大血管侵犯。Ⅲ期患者应该考虑多学科治疗,可能的治疗策略包括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术后辅助化疗或术后放化疗。1、对于Ⅲ期疾病患者,应该尽量争取手术机会。手术可在初诊时或新辅助治疗后进行,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且切缘阴性。由于存在复发的风险,完全切除后应进行辅助放疗。2、如果术中发现无法完整切除,则应最大程度地减瘤然后行术后放疗。由于可能损伤呼吸功能,应该避免双侧膈神经切除。3、新辅助化疗常用于提高完全切除的机率。新辅助化疗前,尽量完善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尚不确定新辅助化疗的最佳时机、持续时间及
药物。新辅助化疗后患者应该再次接受评估,以明确肿瘤是否可切除。如果病变可切除,患者应进行手术,可能要联合术后放疗。如果仍无法切除,可考虑放疗联合化疗。
Ⅳ期—对于有广泛胸膜和/或心包转移的患者及手术无法切除的患者,目前推荐内科治疗。但对于部分IVa期患者仍有根治性切除机会,术前可先行新辅助化疗,后续根据治疗效果选择合适的手术,具体治疗策略参见Ⅲ期患者。日本名古屋大学的Yano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扩大根治性性手术切除可使MasaokaIVa期胸腺瘤患者获益,胸膜转移结节数影响其完全切除率。该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1991年至2010年日本32家医院的2835例胸腺瘤患者,其中136例出现胸膜转移并接受了手术切除,研究结果显示,少量胸膜转移结节(≤10个)利于完全切除,且预后也较大量胸膜转移结节(>10个)好,接受完整切除的患者预后也比姑息切除患者的预后好。所以如果胸膜是胸腺瘤的唯一转移部位,积极的多学科治疗仍然可行并且可能实现疾病的长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