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
心脏搭桥手术首次正面PK:旗鼓相当,死亡率持平
研究负责人、阜外医院郑哲教授:这项研究像是一剂强心剂,它客观上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现阶段已具备良好而稳定的
冠心病外科诊疗水平。
研究合作方、耶鲁大学HarlanKrumholz教授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王云教授:我们很欣喜看到这项国际合作研究得以发表,同时发现中国冠心病外科不容小觑的发展水平。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研究团队在《循环:心
血管质量与结果》杂志上发表了首项关于中国和美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搭桥手术)治疗结果对比的研究。
研究结果认为,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及人群差别迥异,但近年来中美两国城市地区主要心脏中心施行搭桥手术的院内死亡率已不相上下,客观验证了我们国家心血管外科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也是我国心血管领域开展的首项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临床技术疗效对比研究,是我国医疗结果评价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果。该课题历时近五年,由阜外医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及哈佛大学共同合作完成。
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外科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心血管外科手术量从8万例增长到近21万例,其中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搭桥手术的手术量突破4万例;能够开展心脏手术的医疗中心从484家增长到734家。
阜外医院前期的全国性研究提示,我国主要心脏中心搭桥手术的整体院内死亡率已降低到2.2%,这是我国心血管外科整体发展取得的可喜结果。
然而,与中国心血管外科蓬勃发展的形势不同,美国冠心病外科的发展已趋于稳定,尽管近年来手术院内死亡率仍在持续小幅下降,但手术量已出现减退(2012年约13万例)。
受文化特点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目前国际上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之间亚专科层面的结果比较研究非常罕见。因此,中美搭桥手术结果对比研究的发表为全方位深入了解两国冠心病外科的发展水平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料。
研究利用“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和“美国医疗卫生费用和利用项目”两大国家代表性数据库纳入了2007-2013年间51408例患者,其中32040例患者来自中国大陆77家心脏中心,剩余19368例患者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来自美国303家心脏中心。
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院内全因死亡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术前及术后住院时长。考虑到中美两国患者自身的差异,研究采用多因素、逆概率校正、统计模拟、时间依从性变量分析等多层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大程度降低研究偏倚。
研究发现中国搭桥患者平均年龄比美国小3岁,术前合并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也较低,整体上手术风险较小。2010年(含)之前,中美两国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9%和1.6%,但是中国老年患者(≥65岁)的搭桥手术死亡率显著高于美国(3.1%vs2.2%,Oddsratio1.73[1.24–2.40])。
然而2010年后,无论在整体患者(1.2%vs1.3%)还是老年患者(1.7%vs1.7%)中,两国间手术死亡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次级研究终点方面,中美两国术前、术后及整体住院时长分别为9vs1天,9vs6天,20vs7天。中国患者住院时长明显较长的趋势在2010年前后并没有显著变化。
心脏搭桥手术有两种,一种是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一种是心脏停跳下搭桥手术。
搭桥手术顾名思义,是取病人本身的血管(如胸阔内动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等)或者血管替代品,将狭窄冠状动脉的远端和主动脉连接起来,让血液饶过狭窄的部分,到达缺血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进而达到缓解
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的目的。这种手术称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在充满动脉血的主动脉根部和缺血心肌之间建立起一条畅通的路径,因此,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在心脏上架起了“桥梁”,俗称“搭桥术”。
所用的材料不是钢筋水泥,而是患者自己的大隐静脉、乳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桡动脉,是将小腿或大腿上的大隐静脉取上,一端与冠状动脉狭窄远端吻合,一端与升主动脉吻合,也可同时在一根静脉上开几个侧孔分别与几支冠状动脉侧侧吻合,这就是所谓的序贯搭桥或蛇形桥。用大隐静脉搭桥,手术损伤小些,简单一些,但远期效果比动脉搭桥差些,因此适用于年龄大的病人。用动脉搭桥损伤大,技术要求高,手术更难,但远期效果较大隐静脉好,适用于年轻病人。一般情况下,80岁以上老人可单独使用大隐静脉搭桥,55岁以下可考虑全用动脉搭桥,其他年龄可用一根乳内动脉加上大隐静脉。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止跳动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需要2-3小时。简单的病例也不用体外循环,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手术。(心脏不停跳搭桥手术可以不使用体外循环)。